关于新生儿皮疹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70页
新生儿皮肤病的常见因素
1、年龄 不同年龄可发生不同皮肤病
2、遗传 遗传皮肤病在新生儿期发病
3、内分泌障碍 由母体内分泌影响,使皮脂腺功能旺盛,发生婴儿脂溢性皮炎
4、和四肢近端,甚至泛发到全身,1-2日内,其上皮起皱,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漏出鲜红的糜烂面,状如烫伤。一般7-14天痊愈。有的在暗红色斑上出现松弛大疱、瘀点、瘀斑。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70页
治疗
凡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并隔离新生儿。
注意患儿清洁卫生,尿布应勤洗勤换。
加强护理及支持疗法,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及时应用抗生素,最好有药敏试验。
外用药物以抗菌、保护为原则。%新霉素软膏,2%莫匹罗星软膏,日2次。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70页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
多在生后6-10天发病,损害为坚硬的、边界清楚的结节,大小不等,可似豌豆到鸡蛋大小,表面高低不平,呈分叶状,其上皮肤呈暗红蓝色。数月后结节开始软化,逐渐吸收而痊愈,不留痕迹。皮损常见于颊、背、臀和股部。
治疗:预后良好,损害可自然消退,无需治疗。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70页
新生儿脂溢性皮炎
病因可能由于新生儿受母体雄性激素的影响,使皮脂腺分泌功能旺盛所致。
皮损多发生在头皮、眉区、鼻翼凹等处,表现为暗红色红斑上附有油腻性灰黄色鳞屑。
治疗:2%水杨酸花生油,日2次,待鳞屑脱落后,外涂皮疹类固醇激素软膏,日2次。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70页
新生儿红斑
比较常见,发生新生儿红斑的原因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母体内激素水平有关。新生儿红斑常在生后1至2天内出现,多散在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新生儿无不适感,多在数天内消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不必过多干预,不建议外涂爽身粉等,护理的关键在于避免皮肤破损及继发感染。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70页
粟粒疹
是一种出现在新生儿鼻部、下颌或者面颊部的白色细小颗粒状皮疹,是由皮肤碎屑堆积在皮肤的纹路中形成的。许多新生儿出生时就出现粟粒疹,大部分的粟粒疹都会在几周后自行消失。这种情况妈妈可以继续观察哦。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70页
婴儿型粉刺
婴儿型粉刺是指一些长在新生儿的前额或脸颊的红色或白色的小点。这种皮疹在新生儿哭闹的时候看起来更明显。通常这种皮疹会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出现,这是由于接触到母体内的激素引起的。但这种皮疹很快就会消除,可以用温水给宝宝洗脸然后轻轻拍干,也可以每隔几天使用温和的滋润型肥皂给宝宝洗脸,不需要使用任何沐浴露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70页
尿疹
主要发生在新生儿肛门周围及臀部等尿布遮盖部位,表现为红色斑疹或丘疹,多由于尿片更换不及时,新生儿臀部皮肤长时间与尿液、粪便等物质接触引起。主要是选择透气性好的尿片或使用布尿布,勤换尿片,每日用清水清洗臀部、外阴及其周围皮肤,注意保持尿片遮盖部位皮肤干燥,大便后用清水清洁肛门及其周围皮肤。如果几天内这种尿疹没有消退趋势甚至有扩散现象或出现破损、水泡、糜烂、渗出等情况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诊治。
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70页
热痱
夏天常见,多由于新生儿皮肤排泄汗液不畅导致汗腺阻塞所致,常发生在新生儿头部、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腘窝等出汗较多或皮肤皱褶处,可表现为红色或白色粟粒样皮疹。防治关键在于保持居室通风凉爽,尽量减少出汗,避免暴晒,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穿衣柔软舒适,减少摩擦。一旦发现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脓疱或新生儿出现发热,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70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70页
新生儿湿疹
俗称奶癣,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冬春季节多见,可由新生儿更换奶粉或者排汗过多等引起。起病时一般先在面颊部出现小红疹,很快可波及额、颈、胸等处,小红疹亦可变为小水疱,破溃后流水最后结成黄色的痂皮。渗出后红肿减轻进入非急性期仅为丘疹。婴儿湿疹时轻时重,反反复复,急性发作时搔痒难忍经常烦躁哭闹,影响食欲和休息,重时还可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时前往医院诊治。预防湿疹,关键是使新生儿避免接触过高的温度或者任何会使皮肤产生湿疹的食物。可以使用一些温和的滋润型肥皂,用柔软的毛巾给新生儿擦干水分,然后涂上保湿霜和药膏等。
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70页
新生儿皮疹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