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页
多尔衮是擅长把握时机的,他深知机不行失,时不再来的道理,于是在此关键时刻,他一手握大棒,一手持橄榄枝,恩威并用,软硬兼施,对吴三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是这位精明一世,冲动一时的边陲大将,在所谓的“权衡利弊”之后,率领跟他诞生入死、誓死效忠的关宁铁骑,投向了清人的怀抱,此时,时局的天平已起先向清军倾斜了。
可我总认为,纵观全局,最不值的还是要数吴三桂。当时的他,年轻有为,称得上一代英才、人中俊杰,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正是他大显身手、留名青史的时候,但他竟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为了一己之私利、个人之恩怨、儿女之私情,“冲冠一怒为红颜”,背叛了他的大明王朝,背叛了他的父老乡亲。尽管,最终他夺回了他的爱姬;他借助清人的力气击垮了大顺军,他好像如愿了,但后人怜悯的是李自成及其义军,鄙弃的却是他吴三桂!
相对于大顺王朝而言,这一切真可谓坐失良机,令人叹惜。他们没能稳住保卫国门的关宁铁骑,反而使其为敌所用,而此时,农夫阶级的局限性业已暴露无遗——他们被成功冲昏了头脑;终归,小农意识的大顺军的领导层缺乏远大的战略目光,尤其是刘宗敏、李过等一干义军的高级将领,在陷入奢华的贵族式的生活之后,便一发不行整理,腐化堕落成性,难以自拔了。此后,尽管李自成发觉山海关及吴三桂的重要,并发兵亲征,但为时已晚,此时的吴三桂早已与多尔衮合谋一处,打算合力扼杀大顺军于山海关。一片石之战,是一个转折点,历史的天平彻底向满洲八旗倾斜了。
更为令人痛惜的是:在败退西安的途中,李自成竟误信丞相牛金星之谗言,一刀错杀对大顺朝赤胆忠心、并为大顺朝立下丰功伟绩的优秀军事统领李岩。义军中本无多少才华横溢、文武兼备的军政大员,李岩一死,对大顺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对于李自成而言,可谓断其臂膀矣。
然大明江山在此生死攸关之际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番景象却又是极其悲壮惨烈的,为反抗大顺军入京而殉)总兵官李守荣、高校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使李邦华、兵部尚书张缙彦、兵科给事中吴麟征、监察御使陈良谟、兵部主事金铉……在此之前,为抵挡清兵入侵,前兵部尚书、高校士孙承宗;右参政、全国兵马总督卢象升业已先后血洒高阳、战死巨鹿!真是:“士民欲为朝廷战,殉于宗社事徨徨”!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南宋末年苦撑危局的扶世三大臣:誓死不屈之文天祥、英勇血战之张世杰、负帝蹈海之陆秀夫,此三人尽皆赤胆忠心,其精神光照日月、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大明王朝在此紧急存亡之秋,竟也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慷慨捐躯之士,足见
2022年李自成传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