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
致病因素。
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痰、食、瘀血、劳倦、虫兽伤、
寄生虫
病因
Pathogenic Factors
六 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候变化,简称:“、
苔腻、脉濡。
夏季炎热,雨量较多,热之蒸发,
气候潮湿。
暑热之邪
常兼湿邪
机体
二、常见的暑证
1、伤暑—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 气少、乏力、脉虚数
2、中暑
轻者—头晕、恶心
重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
面垢、喘渴、冷汗不止、
手足厥冷、脉大而虚
3、暑湿—身热不扬、午后为甚,
且胸闷、纳差、肢倦、
溲黄、便溏、苔黄腻、
脉濡
外湿—指自然界中之湿气、以夏季为盛
内湿—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致之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湿
一、 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1、湿性重浊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湿留关节:则肢体沉重难举 举 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排泄物的秽浊不清。 如:溲浊、便溏、妇人赤白带下、疮疹之流脓淌水
重:即沉重之意。湿邪致病,常见肢体沉重酸困
头部有湿:则清阳不升,头重而昏,似巾缠头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指症状—如:便粘滞不爽、溲滞涩不畅
二指病程较长,多缠绵不愈—如:风湿病
湿温病
2、湿性粘滞
3、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反之,湿邪致病,常伤脾阳,脾被湿困,气机不畅—胸闷、腹胀疼痛
则水湿停聚
运化失司
故脾阳不足
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脾
二、常见的湿病
1、外湿证
湿痹—肢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 肿、痛有定处,肌肤麻木
伤湿—恶寒、发热、汗出热不退、头身酸
重、胸闷、口不渴、苔薄白而 滑、脉濡缓
2、内湿证
湿在上焦—胸膈满闷、眩晕
湿在中焦—脘腹痞满、不欲饮食、呕恶、
口粘或甜、便溏、肢重
湿在下焦—足肿、溲淋浊、妇人带下
一般均有溲不利、苔腻、脉濡
★
★
★
外燥—多见于秋令,又称“秋燥”
温燥—初秋尚热
凉燥—深秋即凉
内燥—机体津血内亏所现之象
燥
一、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燥邪其性干燥、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皮肤干枯皱裂、毛发不荣、干咳少痰或无痰、溲少便干、苔干脉细
燥邪伤人
伤津化燥
机体
津液亏耗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燥甚则干 ”
二、常见的燥病
凉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苔薄白而干
1、外燥证
温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
干咳或痰粘量少、咳而不爽、
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
口渴心烦、舌尖边红
2、内燥证—口渴、皮肤干燥粗糙、
毛发干枯不荣、便秘、
肌肉消瘦、舌燥无津、
脉细涩
外感高热,汗出过多而伤津化燥
误用汗、吐、下伤津化燥
久病伤津血化燥
火与热常互称,火证常见热象
火
一、 火的性质和特点
1、火为热之极、其性炎上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炎上炎—目赤涩痛
火邪
机体
发热、恶热、烦躁不安、
面红目赤、溲赤、舌红
苔黄、脉数、或咽喉红
肿、疮疡红肿热痛
2、消灼津液
除见热象之外,同时并见口干渴、喜冷饮、舌干少津、溲少便干
火热邪气
机体
易伤津液
3、迫血妄行
致之出血与
发斑。如 :
吐、衄、尿、
便血及发斑
火热之邪
机体
灼伤脉络
迫血妄行
1、实火—起病急、病程短、正气尚盛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