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了《牡丹群蝶》《松龄鹤寿》《春色满枝头》等一批题材多样、意蕴深邃、构思新奇的花鸟画,迸发出酷爱祖国、酷爱人民、酷爱生活的火热激情,其中的代表作就包括《和平之春》。
陈之佛曾于1953年和1960年分别创作了同名作品《和平之春》。两幅《和平之春》出于同一粉本,尺幅远大于平常。此前,陈之佛作品行调雅洁、沉郁、安静,“力求孤高、淡泊、超尘脱俗的情味”;新中国成立后,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面貌的转变也影响了陈之佛心境的转变,画面情调不再是个人思想情感的表现,而是为了呈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画面呈现出清爽、活泼、开朗、旺盛的风格特征。因此,陈之佛创作《和平之春》有着特别的意义。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审美意象,也看到了语言和物象的隐喻性价值。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少老挚友见了都说我的画风、情调变了,说已是一扫过去那种沉郁的调子而显见明快、开朗、旺盛、健壮,能给观者以乐观的心情和剧烈的美的感受。”他还觉得,花鸟画这种艺术“能够以一种艺术美使人们精神开心、安逸,使人感情健康……因之它也必需充分表现美丽的民族风格和特性,充分表现宏大的新时代的时代气息……在作画的时候,对于选题、立意、构图、设色各方面,总是时刻考虑,是否为广阔群众所宠爱,是否能够美化社会主义祖国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企图表现得明快、艳丽、丰满、雄健些,才感满足”。
现藏于中之春》(下称“中国美术馆藏本”)创作于1953年。缘起应是1952年底“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后,以宋庆龄、郭沫若为首的中大会的思想和宗旨,中的集会活动的热潮。也是在此时,鸽子成为和平的象征。陈之佛满怀喜悦,创作了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作品。画面中流露出的温馨和谐、朝气昂扬的气息,使观者无不深受感染。画面中描绘了12只象征和平的姿态各异的鸽子,它们有的在山石上伫立远望,有的在花丛中振翅高飞,有的在草丛中悠然觅食,有的在伙伴旁梳理羽毛……俯仰各异,生动细腻。构图上,陈之佛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将画面重心集中于右半部分,左上角留白,作为视觉中心的鸽子,头部采纳重色,使观者视线被吸引,右下的重色和左上的鸽子呼应,画面平衡而又富有生趣。色调上,石青石绿的山石与大红的重瓣桃花形成剧烈的对比与呼应;晶莹如雪的单瓣桃花和红彤彤的碧桃红白相称,艳而不俗;几只浅颜色的鸽子,颜色虽淡却淡而不薄。整幅画面颜色对比剧烈,色调由浅至深、由明至暗,层次过渡自然,俏皮而又和谐,意境安详静美,抒发了陈之佛对新中国的美妙祝愿与期盼。
1960年,全国人民仍沉醉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喜悦中,陈之佛依据画稿重作了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新本《和平之春》(下称“南京博物院藏本”)。两幅画作极为相像,同样是通过对碧桃等几种春天花草和群鸽的描绘,呈现出一派簇新明丽、万紫千红的景象。和中国美术馆藏本相比,这幅作品的整体构图、色调运用和主体形象并无二致,只是画面细部略有不同。如伫立于山石上的鸽子羽毛颜色,画面左下部的繁花之姿,盛开月季中夹杂的不知名花草,等等。极具秩序感的画面虽然物象丰富,但依旧安静和谐,流露出欢快、喜悦、昂扬的气息,画家借此象征了对和平的理解和愿景。
从陈之佛的两幅《和平之春》,我们不难看出花鸟画在时代主题方面的探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巨大变革催生出中国传统绘画与时代发展结合的巨
2022年时代笔墨 融古出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