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 rt,1776-1841),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
(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精品文档请下载)
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四、《普通教育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在赫尔巴特看来,五道念为人人所共有。作为一套普遍的道德范畴,五道念是人类的永恒的美德,它将人类的一切美德都网罗入内。五道念是一个层层剥笋,步步递进的关系,愈到最后,其道德自律的成份愈少,而道律他律的色彩愈浓。赫尔巴特断言,五道念囊括了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因而是巩固世界秩序亦即维护普鲁士君主政体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永恒真理”,如果人人都能牢固地将五道念建立起米,天下自无任何骚乱,社会自然安定太平,人民自然各司其职,安守本分(精品文档请下载)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性恶论与管理论
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指儿童的烈性与欲望)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精品文档请下载)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的多方面性”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围广泛的教学课程论。属于经验兴趣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地理;属于审美兴趣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属于同情兴趣的学科是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和本国语,属于社会兴趣的是历史,政治、法律,属于宗教兴趣的学科则为宗教。(精品文档请下载)
兴趣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