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O
五官科疾病
M
麦粒肿
概述 :
麦粒肿(stye),是指睑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围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硬结及黄色脓点为主要临床表现。
症状:
麦粒肿患眼最低位,以防止污染健眼。勿用手揉眼,以防止交叉感染。
2、患者回家后需注意
洗手时需用流动水。滴用眼药前后均要用肥皂洗手二遍。家属为患者点眼后,也需用肥皂洗手二遍。用过的毛巾手帕等个人用品要每日开水烫洗。生活用品勿与周围人员共用,切断传播途径。
3、不可用热毛巾敷眼,需用冷敷。
4、患者不能包盖,以保证分泌物从结膜中顺利引流。
5、患有急性结膜炎需来院就诊冲洗 。[
沙 眼
定义:由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以双眼痒痛,羞明流泪,或眵[chī]多胶粘,睑内红赤颗粒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诊 断
典型的沙眼在临床上容易诊断,轻型早期病例则较困难,易与其他结膜病相混淆,因为乳头滤泡并不是沙眼的特异性改变。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决定,沙眼的诊断依据为:
①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
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角膜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
③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
④结膜刮片找到沙眼包涵体。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中之一者可以诊断为沙眼。
分期(我国将沙眼分为三期 )
第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有活动病变(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有角膜血管翳);
第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发现至大部变为瘢痕,结膜有活动病变,同时出现瘢痕;
第Ⅲ期:完全结瘢期,结膜仅有瘢痕,而无活动病变,无传染性。
第Ⅰ、Ⅱ期沙眼按病变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者即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1/3以下(+) ;
中度者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的1/3~2/3 (++)范围;
重度者其活动病变占上睑结膜2/3以上(+++) ;
治疗措施
局部用药
%%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水每日滴眼3~6次,效果较好。但此类药物水溶后,数周即逐渐失效,需重新配制。若制成眼药膏或混悬液可保存较久。10%~30%%~%氯霉素眼药水易于保存,效果亦佳。前述各药一般需持续用药1~3个月。亦可行间歇疗法即用药3~5日后,停药2~4周,再行用药,效果亦佳,易于坚持,对于大部分结瘢而仍有残余乳头增生“小岛”者,可以硫酸铜笔腐蚀,促进结瘢。
全身治疗
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除局部滴用药物外,成人可口服磺胺制剂等。连续服用7~10天为一疗程,停药1周,可再服用。需2~4个疗程,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
乳头增生严重的,可行药物摩擦,以棉签或海螵蛸棒蘸蛸棒蘸磺胺或四环素,摩擦睑结膜及穹隆结膜。滤泡多者行压榨术,局麻下以轮状镊子挤破滤泡,排出其内容,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对消眼的后遗症如少数倒睫可行电解术,睑内翻倒睫者,需作手术矫正。
沙眼中药方剂
【辨证】湿热壅盛。
【治法】散风清脾,祛湿。
【方名】除风清脾饮。
【组成】陈皮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知母10克,玄明粉(冲服)12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黄连10克,荆芥6克,大黄10克,桔梗10克,生地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预 防
预防沙眼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又由于沙眼衣原体常附着在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保持面部清洁,不用手揉眼,手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托儿所、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睡眠区应进行分隔和通风,应分盆分毛巾或流水洗脸,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严格毛巾、脸盆等消毒制度;合理处理垃圾,改善厕所环境,减少或消灭苍蝇,并要注意水源清洁,以阻断沙眼传播的途径,减少感染的传播,防止沙眼的感染流行。
第一,要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保持洗漱用具的清洁。
第二,要保护眼部清洁,手帕、手和脸都要勤洗,不要用脏手揉眼睛。
第三,要定期检查眼睛,及早发现,积极治疗。
外耳道疖
【概述】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
五官科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