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doc复 习 题-1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204 分,每题 2 分)
地质体:人们观察和研究的具有一定体积的天然岩石单元
走向线与走向:走向线为倾斜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为走向线的地理方位,一个倾斜构造面有两个走向
37. 平面应变:如果应变椭球体的中间应变轴长度不发生变化,变形只发生在 XZ 面上,称为平面应变
旋转与非旋转应变: 旋转应变也称非共轴应变, 指物体内变形前与应变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方向
和长度都发生变化 。 通常是由简单剪切变形或一般变形造成的。
39.纯剪切与简单剪切:纯剪切指变形前与应变椭球主轴平行的直线在变形后仍保持其平行性,体积不变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 0 的变形;简单剪切指平行于剪切面方向上的平面在变形前后保持其平行性的变形,单剪变形是一种等体积变形,也是一种平面应变
40. 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 均匀应变指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其特征是: 变形前的直线, 变
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直线,变形后仍然平行。物体内各点的应变性质相同(大小和方向相同) ,否
则为非均匀应变
有限应变:在 e 或 超过 时称为有限应变。
无限小应变:在 e 或 不超过 时称为无限小应变
递进变形:变形初始状态至最终状态之间,增量应变的叠加过程。用于理解和描述变形过程
44.
应变硬化: 是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当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
应变持续增加时还需要相
应增大应力的现象
45.
应变软化: 是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但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
仅需要少量增加应力就可
引起应变急剧增加的现象
46.
脆性变形: 岩石在弹性变形域发生破裂的变形,
即破裂前没有发生显著永久变形。
脆性变形与弹性相关
(应变 <5%) 。
47.
韧性变形:岩石破裂前(或未破裂而)发生了显著的永久变形。韧性变形与塑性相关(应变
>10%)
48.
比例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应力
-应变曲线从开始的直线向曲线转变的点对应的应力值为比例
极限(或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符合虎克定理应力
-应变曲线极限对应的应力为比例极限)
弹性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能够在卸载后样品还能恢复原状的最大应力值为弹性极限
屈服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当超过某一应力值后应变迅速增加时,这一应力值为屈服极限
强度极限:在岩石变形试验过程中,岩石发生破裂时的极限应力值,或称临界应力值,或称强度极限
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增加的变形行为
53. 剪裂: 沿最大剪应力作用面发生的破裂, 通常共轭产生, 理论上与主应力σ 1 之间的夹角为
和野外观察表明小于 45°。剪切面通常平直,延伸较远
45°但实验
张裂:垂直最大张应力方向形成的破裂面,粗糙,延伸距离短,通常形成于地壳浅部或表部
剪裂角:剪切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之间的夹角,称为剪裂角
共轭剪裂角: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锐夹角,称为共轭剪裂角
褶皱枢纽:褶皱要素之一,为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为曲线
轴面:褶皱要素之一,包含各个相邻褶皱面枢纽的面
转折端:褶皱要素之一,从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位,也是褶皱弯曲较大的部位
轴迹:褶皱要素之一,轴面与包含地面在内的任一平面的交线
褶皱系:一组在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褶皱群称为褶皱系
包络面:一个褶皱系中的几个褶皱或所有褶皱枢纽的切面
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 轴面与包络面垂直, 两翼长度相等的褶皱为对称褶皱, 反之,轴面与包络面不垂直,两翼长度不相等的褶皱为不对称褶皱
背斜和向斜: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的褶皱为背斜,相反,核部地层新,两翼地层老的褶皱为向斜
平行褶皱:垂直褶皱面方向上所量得的同一褶皱层厚度各处相等
同心褶皱:平行褶皱一种特殊类型,同一岩层厚度相等具有同一曲率中心而不同曲率半径
67. 调和褶皱和不调和褶皱: 在横剖面上, 各层褶皱面弯曲形态保持不变时为调和褶皱; 各层褶皱面弯曲形
态不一致时为不调和褶皱
隔挡式褶皱:由一系列紧闭而窄的背斜和宽缓向斜构成。以欧洲侏罗山最为典型
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闭向斜及其间平缓开阔的背斜组成的褶皱组合
日耳曼式褶皱: 由等轴或短轴褶皱 (背斜为主) 组成的构造组合, 断续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独立发育或或组
构造地质学复习题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