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分类:
1、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
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 主要
2、非专职APC(non-professional APC)
上皮细胞属于血源性,某些单个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可转变为DC。
分布:
树突状细胞经循环系统分布到除脑以外的各脏器。
免疫调节作用
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
某些前体DC对局部各种化学信号十分敏感,在体内发挥免疫监视作用
DC参与多种疾病过程的发生;基于DC的各种治疗方案
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
骨髓内中的髓样干细胞受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发育成前单核细胞。前单核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流。然后移行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内,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表面标志
酶和分泌产物
巨噬细胞的激活过程
触发应答阶段 当病原体等异物与静止状态的Mφ表面受体接触, Mφ活化,增生、趋化并吞噬异物。没有MHC-II类分子表达,无提呈抗原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启动兴奋阶段 应答的Mφ受淋巴因子等第一类信号启动成为兴奋或启动的Mφ,此时具有提呈抗原功能
激活发展阶段 兴奋的Mφ在受到LPS、IFN-α、分枝杆菌等第二类信号刺激后,成为活化Mφ,产生TNF及溶细胞蛋白酶等物质,具有杀伤活性
Mφ的生物学作用特点
生物学作用 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广泛参与机体生理功能
Mφ功能的异质性 不同组织器官中的Mφ具有异质性;同一组织中的Mφ具有异质性
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能持续表达MHC-II类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给CD+TH细胞,也表达B7-1分子,对活化的TH细胞有协调刺激作用。
机制:BCR结合抗原决定簇,发生受体介导内吞作用,被吞入的抗原分子水解成抗原性多肽,与MHC-II形成复合物,表达在B细胞表面,并提呈给CD4+T细胞。
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刺激后,则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这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
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兼职APC可能参与炎症反应或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外源性抗原循溶酶体途径被处理和提呈,该过程受MHC-II分子限制
MHC-I类分子参与提呈的抗原大多数是在胞核和胞浆中内源性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胞质溶胶提呈途径)
APC
MHC
蛋白酶体
钙网蛋白
Il链
图解
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荷肽. MHC-II类分子在内质网中于Ii链结合,Ii链阻止II分子荷肽,并具有使II分子离开粗面内质网的序列.在穿越高尔基体后I 、 II类分道, I直接到达细胞表面,II类进入M//C的酸性区,在此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而占据结合槽的CLIP链与II类解离。
高尔基
外源性抗原
蛋白酶复合物
内质网腔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内源性抗原主要指细胞内产生的非己蛋白质抗原,如细胞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病毒蛋白,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肿瘤抗原。上述抗原产生于胞浆中,它们经蛋白酶体作用后,可迅速酶解成小分子肽段(抗原肽);这些小分子肽段在胞浆内热休克蛋白介导下,被内质网膜上的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腔,在内质网腔内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后者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1)外源性抗原通常是指经胞吞作用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的抗原。此类抗原在内体溶酶体、MHC II类器室/早期内体等内吞系统中被蛋白酶水解为小分子肽段(抗原肽)
2)内质网中新合成MHC 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结合形成(αβIi)3九聚体;在恒定链胞浆端信号肽引导下,(αβIi)3九聚体经高尔基体进入上述内吞系统
3)在内吞系统酸性环境及蛋白酶作用下,部分恒定链(Ii)降解,但II类相关恒定链短肽(CLIP)仍结合在MHC II类分子肽结合槽内;在HLA-DM分子协助下,将CLIP降解,使抗原肽与MHC 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4+T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