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更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因此,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即提出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朗读,然后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接着根据教材,询问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且在黑板上记下板书:水静、水清、水绿;山奇、山秀、山险。出示句子,询问排比、比喻句的情感。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等。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进行朗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整体,所以必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情感的表达。在案例中,教师通过一步步指引,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内心深入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不但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且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和主题思想,并且在实际的训练和写作的过程中进行运用,这样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我能力的积
累与补充,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朗读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阅读课,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交流与表达。
二、重视难点,强化示范作用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由于小学生对于基础知识还没有全面的掌握,所以经常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事先进行示范,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示范,学生能够模仿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的语音、语调,也能够明确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的技巧,更加有效地明确课文的情感基调以及重点难点,从而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发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与亲。"尤其是在学生患上学习语文的“疲倦症”时,或者在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笔者倡导教师先范读,一次次用自己阅读的情感或激情来诱发他们的阅读情感冲动。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时,我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自己朗读,并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具体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本来作为描写农村风光的文章,不仅景美文辞更美。然而遗憾的是学生读不出韵文美感,体会不到农家风光的美和孩童们在这种秀丽景色中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甚者说:老师,这群孩子真贪玩。我没有过多去指责他们,悄悄拿起课本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阅读,老师知道你们不喜欢这篇文章,也没发现我们农家生活非常美好,既然你们都不理解,都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边听
边想老师所读到的画面,好吗?”我尽量的把全部激情都用上,尽可能根据画面描述做到声情并茂,时而轻柔,时而激扬。刚读完,教室里突然间偶发出阵阵掌声,都说:老师,再来一遍,好吗?为了附和学生的请求,我再兴趣盎然的读了一遍。接下来叫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效果,从中得出阅读课文的诀窍,同时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没有多费一句话,教室里已经传来朗朗书声,激情四溢。由于情感的投入及多种感官的并用,感知内容在无形中已在脑海中形成。
三、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
朗读 -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