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正像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传统哲学就其基本理论内容来说,主要是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个哲学思想体系组成的。在当代,儒家思想作为构成中华文化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主体,其理论内涵正在经历着变迁和更新;佛家思想也在不断地被赋予一种现代诠释,继续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信仰空间。现代新儒学和现代佛学认真严肃地探索这些问题。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在获得新的理解和确认的同时,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本文试图从道家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历史状况和由此而发育出来的现代意义简要地阐明这一判定。一在道家最早的也是经典的著作《老子》《庄子》中,都可以看到一种十分清晰的儒家思想观念背景,这的确可以表明道家是在儒家之后兴起的一种思潮或哲学思想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儒家思想相比,道家思想仍然有其独立的源头,具有轴心的性质。第一,道家思想具有独立的、新的理论主题。先秦原始儒学(孔孟儒学)的思想体系中有三个最基本的范畴:“仁”“礼”“天命”,可以一般地界定说,“仁”是自我道德品性修养,“礼”是伦理的、政治的行为规范,“天命”是指即使是最好的自我修养,最努力的规范践履也改变不了某种外在的客观必然性。这三个范畴的内涵表明个人的、社会的和在个人与社会之上的超越的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整体。孔子说:530“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论语·颜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孟子也说:“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原始儒学两个最主要人物的这些为我们所十分熟悉的语言,表明了一种彻底的理性自觉:二是对道德修养和践履伦理规范的自觉,认为伦理道德的实践,正是人性的表现;这个实践过程,正是人性完善的过程。一是对某种人所无法逾越、克服的必然性的自觉,承认它的存在,但不屈服于它的存在;人不能改变命运,但是对儒家来说,任何遭际也不能改变他以伦理道德规范为准则和以践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生实践。所以,原始儒家思想的理论主题可以概括地说,是唤醒人的道德自觉,召唤人的道德完成。儒家关注并努力以伦理道德为契机来解决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方面、各层次上的问题。道家思想的理论主题与此不同。道家思想中的两个基本范畴是“气”与“道”,这两个范畴构成了道家思想的形而下(有形)和形而上(无形)两个理论层面。处于这样理论结构中的道家,则是从人的自然方面和人在自然中的处境来观察、解决人的问题。道家认为,“通天下一气耳”,人如同万物,也是“气之聚”(《庄子·知北游》),人的根本,人的所有只是内涵为“气之聚”的生命,社会生活中的诸如伦理道德、工艺技巧等一切文化内容,对人来说都是多余的“骈枝”“赘疣”。我们从《老子》和《庄子》中可以看出,道家有极为丰富而广泛的生活智慧,但是道家不是用这些智慧将社会的文明吸收、融进自己的生命,使生命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光彩,而是运用这些高超的智慧,极其理性地、超理性地(不是非理性)使生命从文明的纠缠中超脱出来,避免受其浸染,受其干扰,实现生命的宁静而长久。道家思想中“道”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时甚至显得混乱,它包含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哲学意念(哲
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