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书报告
11303041 付彬
毛泽东的著作从来就不是纯理想化理论化的,其理论也一直结合着中国的实际国情。在我国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宰割!中国人要挺直腰杆,站起来。
《实践论》中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动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
在《实践论》里,毛泽东指出,人类在任何阶段的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基于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的认识,然后才可能是对其他和社会生产活动相关的其他领域的认识。认识的规律一般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不能算是绝对正确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
“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唯心论者判断事物是想当然的,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但“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毛泽东还说,认识的过程,不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并深入。但是“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在红军长征以前的几年里,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在《实践论》最后,毛泽东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实践论读书报告 (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