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说课稿
一、 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的第二课时“分苹果”。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 了解学生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授课目的要求:
“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探讨“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从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 授课方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授课 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笑笑过生日”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笑笑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客人,想让小朋友帮助笑笑来分一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12根小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12个苹果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2、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苹果”,感知“分”的含义,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及两种平均分的方法。
独立思考(1) 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2)12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你想怎样分?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这样在动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分苹果》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