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性与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以“焚书坑儒”事件为例.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Chinese national Expo 83Cultural history文化史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性与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以“焚书坑儒”事件为例程 柳(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摘要】秦朝为实现君主专制和王朝的大一统,在文化上实行了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从而开启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先河。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并帮助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然而,这种专制性的文化政策也为秦朝的统治增添了一些专制和暴力的色彩,成为秦朝最终暴政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焚书坑儒”这种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为契机,分析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以及朝代更迭必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关键词】文史研究;君主专制;焚书坑儒;朝代更迭【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之相对应,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这两层关系之外,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相当一部分文献资料显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通过实行文化霸政来达到更高的集权程度。中国的封建君主既是政治领袖,也是精神领袖,是价值、意识、形态的源头,而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与意识形态恰恰是保障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千年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得与失的过程中,我不禁疑惑,为何纵然朝代更迭,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一直流传下来,甚至对今天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想通过分析秦朝的“焚书坑儒”运动来探究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稳定性与朝代更迭的必然性。想从“焚书坑儒”运动入手,还是因为偶然听长沙简牍博物馆的讲解员讲起,这次事件焚毁的只是那些《诗》《书》、百家语和史书,医药、算卦、农业方面的书并没有焚毁,很多都流传了下来,我才惊觉,也许这场历史性事件并不像我之前所以为的那样是秦始皇单纯为了巩固专制制度而实行的暴政,其中应该有许多我不了解的缘由,这也使得我想一探其中的奥秘。文献资料显示,在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在秦始皇三十五年( 公元前212 年),秦始皇因为方士卢生、侯生等人迁怒于方士(也有资料显示是儒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 人并全部活埋。此即为“坑儒”。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它们一前一后,背景各异,性质有别。可以这样说,“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为实行愚民政策而做出的文化应对,反映了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秦朝统治阶级轻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秦始皇进行的焚书坑儒, 是在东西区域文化的价值系统的碰撞下文化政策转向的结果, 也是始皇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因素所致,更是保障君主专制顺利实行的必然结果。不论是史学界亦或是其他学界都对此事件进行了众多的探讨和研究。从根本上说,“焚书坑儒”事件的思想理论根源就是法家文化。焚书”“坑儒”, 并公示天下, 标志着秦帝国文化专制政策的确立, 它反映了了以等级、秩序、服从、功利等为价值目标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这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先河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稳定性与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以“焚书坑儒”事件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2.12 MB
  • 时间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