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错例教学案例.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错例教学案例
不久前,我对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展开了一次简便计算专项调查,出了10道题目(附后),要求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测试结果如下:
班级:四年级一、二班
时间:15分钟
学生数:86人
全对学生:40
错1-2题学生率错例教学案例
不久前,我对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展开了一次简便计算专项调查,出了10道题目(附后),要求学生能简算的要简算。测试结果如下:
班级:四年级一、二班
时间:15分钟
学生数:86人
全对学生:40
错1-2题学生率:10%
错3—4题学生率:30%
错5-6题学生率:40%
错7题以上学生率:20%
四年级一班
15分钟
40 10% 20% 30% 20% 20%
四年级二班
15分钟
41 9.7% 21.9% 34.1% 17.1% 14.6%
仔细翻看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五花八门",运算律张冠李戴。询问学生,学生都说各种题型综合起来就无从下手了,有些能简算的题忽略掉了,有些无法简算的,又在费尽周折地简算。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能很好地理解了运算律,可在练习中却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种
“似会而非”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把学生的错题进展归类整理,从知识的本身和学生的心理两方面作了剖析,采取了一些对策,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精品文档请下载)
错误一、感知不准确
【错题例选】
例1
683—193
=638-200+7
=210×42
=438+7
=445
例2
210÷42
=210×(40+2)
=210×40+210×2
=8400+420
=8820
【成因分析】上述这两种错误情况,经常被家长、学生归结为“粗心大意”,,是因为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详细,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对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再加上学生在做题时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等原因,致使在计算过程中抄错数字、符号,如把
“83”写成“38”,把“÷”写成“×”;有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又抄了下一题的后半部,牛头不对马嘴;有的学生还没有把多位数看完,就急于计算,把10000抄成1000等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解决对策】 面对学生这种因感知错误而造成算错的情况,老师既不能因归咎于“粗心",而放任自流(有些老师简单认为只要掌握了计算方法,会做题就行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必要的突出(可用彩色粉笔),加强其刺激强度,也可以提供一些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比照辨析,力求减少因感知粗略而造成的错误。(精品文档请下载)
错误二、算理不明晰
【错题例选】
例3
683—201
=683—200+1
=483+1
=484
例4
52×101
=52×(100+1)
=52×100+1
=5200+1
=5201
【成因分析】例3是学生在计算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十)的数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尾数造成的错误。例4是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

错例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pcfxx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