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针灸防卫免疫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26页
免疫器官
1 中枢免疫器官:
哺乳类动物和人的胸腺和骨髓、
禽类的法氏囊(腔上囊)
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
2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脾脏
粘膜免疫系统
皮肤免(一) 神经—神经递质与针灸免疫效应的调控
(二) 内分泌与针灸免疫效应的调控
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26页
第六章 针灸的防卫免疫作用
第一节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 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天然免疫
是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是:个体出生时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故亦称非特异性免疫。
在种系发生上,低等动物只具有天然免疫功能,至脊椎动物才出现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26页
(一) 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1、正常人或动物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26页
2、实验
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家兔末梢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26页
3、针灸对低下或亢进的免疫功能均有调整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26页
(二)针灸对白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1、两个定义
吞噬能力
吞噬指数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26页
2、正常人
(1) 针灸后,白细胞吞噬功能上升
(2) 针刺正常人足三里、合谷等穴或正中神经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发展趋势
吞噬指数30分钟开始上升,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开始回降,72小时恢复。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6页
3、病人
针灸或电针对菌痢或阑尾炎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针后3小时显著增强,12小时达高峰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26页
4、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
当白细胞功能处于降低状态时,针灸可促进其吞噬功能.
当白细胞功能处于活跃状态时,针灸可降低其吞噬功能 .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6页
(三)针灸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吞噬功能测定方法:
血浆清除率:*静脉注射染料:刚果红、美兰
*核素标记物
实验:针刺大鼠大椎、命门等穴,对肝脏枯否(Kupffer)细胞的影响
结果:吞噬能力增强
结论:针刺可提高肝脏枯否(Kupffer)细胞的吞噬能力。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26页
(四)针灸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红细胞的功能
具有免疫相关物质,可识别、黏附、浓缩及杀伤抗原的能力,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参与免疫调控。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可导致疾病
2、 检测指标
3、针灸对人或动物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调节因子活性有明显影响
①②③④⑤⑥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26页
(五)针灸对体液免疫因素的影响
1、 体液中非特异性免疫物质包括:
2、 补体的作用
3、 举例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26页
二、针灸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即适应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此类免疫主要由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所承担,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26页
(一)针灸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细胞免疫定义:某些抗原物质侵入机体内,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分化成为特异性淋巴细胞,后者与相应抗原接触时,可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从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26页
2、检测指标
淋巴细胞转化率 LTT
玫瑰花结形成 RFC
酯酶染色 ANAE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26页
3、举例
1、针灸能延缓胸腺的萎缩和功能退化
针刺关元、鸠尾,小白鼠胸腺超微结构优于对照组。
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T细胞发育分化的器官。
2、针灸能使IL-2水平明显上升
肾虚小鼠IL-2水平下降,针刺足三里,可使IL-2水平明显上升
针刺大鼠足三里、太冲,可使脾淋巴细胞中IL-2水平明显上升
3、针刺和艾灸可使LTT、RFC、ANAE明显上升
4、针灸可提高NK细胞水平
实验针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针刺前NK水平低,针刺后升高。
化脓灸,治疗哮喘虚症患者,针刺前NK水平低,针刺后升高。
5、结论:针灸对细胞免疫不仅有增强作用,而且有调整作用。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26页
(二)针灸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1、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
成熟的初始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循环,这些细胞若未遭遇相应抗原,即在数周内死亡,若遭遇特异性抗原,则发生活化、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通过产生和分泌抗体而发挥清除病原体的作用。在B细胞应答中,由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是主要的效应分子,故称体液免疫应答。
现在
第六章针灸防卫免疫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