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方法探析.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方法探析
作者:高凌云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以豐富的家训文化形式熏染、榜样劝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丰富的育德方法教化家族成员的态度上,传统家训主张严慈相济,不能一味地严,因为“鞭朴之子,不从父之教”,也不能一味地慈,因为“慈母多败儿”“孝子不生慈父之家”,故而严和慈都要适度。司马光在《潜虚》里有论:“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2](P275)《颜氏家训》主张:“父母威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教矣。”“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1](P8)严而不慈会损害亲情,慈而不严会助长受教化的一方产生轻慢之心,长此以往其言行则会损害家族名声和利益,而适度的严和慈更有利于家风传承。凡事过犹不及,过了,效果就会打折扣。严慈相济的做法告诉我们,在家庭中不能一味批评否定,也不能一味纵容妥协,要保持一定的平衡与张力,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孔子门下弟子三千,性格、特点各异,孔子针对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个人出生成长环境不同,性格、资质等都存在差异,因此也需要有不同的引导教化方式。现代家庭要做到因材施教并不容易,需要家长对子辈有充分的了解,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家长需要多学习提升自己,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子辈。
(五)循序渐进
《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了从幼子能吃饭到六、七、八、九岁等不同年龄需要学习不同的礼仪与知识,学习的内容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难度加深的,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作为一部经典,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后世的家训文化中也传承了这一思想。比如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就专门谈到了这一点,对于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饮食起居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历朝历代都延续了这一做法,可见前人深谙循序渐见之法,无论是知识的习得还是品性的培养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按次序展开。循序渐见的做法启示我们,对于子辈的引导教化不能心急,一口吃不成胖子,要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渐次引导。
此外,传统家训文化中还包含及早教导、以身作则、以制度和仪式熏陶、奖惩并举、环境濡染、读书以修身等育德方法,对家族成员有很好的教化效果。
二、传统家训文化育德的现代困境
(一)传统家训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传统家训文化在家国同构的时代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传统的宗法小农经济的农耕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是熟人交往;而现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结构是匿名交往为主的城市社会,传统的家训文化传承渠道无法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交通、通信设备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电话、电报、传真等通信手段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联络感情、传递信息极为方便、快捷。这样一来,传统家训中的家书便几无用武之地。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权威弱化
传统的家训文化能够在古代很好地传承,主要由于宗法社会中家族的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家族成员无一例外要服从于家长的权威,这就保证了家训文化的传承。而现在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不断核心化,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同时,家庭结构类型日益多元,包括各种形式的单亲家庭、同居家庭、独身家庭、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育德方法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