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六章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本章引言本章引言?制度间的比较与选择理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比较静态视角的考察。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制度经济学主要的成果便是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主要研究什么问题?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研究“谁要进行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怎样进行制度变迁?”。这就涉及制度变迁的主体、动机、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可能有哪些主体,主体具体是谁;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原因是什么,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什么关系;制度变迁有哪些方式;什么是制度的变迁与稳定;怎样评价制度的经济价值或效率;等等。?研究制度变迁理论有哪些流派:?诺斯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流派:许多经济学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上研究了制度及其变迁,创立了相应的制度变迁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当前中国被许多学者关注。运用他的理论,以诺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对西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已被译为中文的代表作有《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制度变迁作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旧制度经济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前身,以康芒斯、凡勃伦为代表的旧制度经济学派,也有自己的制度变迁理论,而且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他们的理论也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第二节主要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第三节制度变迁理论比较第四节制度变迁理论新进展第五节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分析第一节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制度变迁的主要理论问题?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前提:第一,制度是变迁着的或者可以改变的;第二,制度变迁是可以观察的。?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二、制度变迁主体?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四、制度变迁的方式?五、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六、制度变迁周期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一、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一)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均衡可以从三种意义或三个层面上定义。?第一,单项制度的供求均衡与非均衡。?第二,制度的结构性均衡与非均衡。?第三,制度从利益和力量对比上体现出来的均衡与非均衡。?(二)制度的稳定、变迁与制度的均衡、非均衡?制度的稳定指制度具有坚实基础,处于没有否定因素或者否定因素不足以威胁其现状。制度的稳定状态与制度的均衡状态一致,也可以说制度均衡是制度稳定的基础或条件。均衡的制度肯定是稳定的。但是,制度的非均衡不等于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现实的过程。制度的非均衡只能说明制度处于非稳定状态,具有了变迁的可能性。但是,并不等于制度的变迁。?有些情况下,非稳定状态的存在还会维持较长时间。制度从稳定到变迁的开始,有一个时滞。可以说,制度的非均衡或非稳定是制度的稳定与变迁之间的过渡时期。制度的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变迁只可能在非均衡状态下发生,而非均衡却不一定导致、更不等于变迁。二、制度变迁主体二、制度变迁主体?(一)制度变迁有没有主体?人们往往有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那么,制度变迁就是无主体的或是主体无意识的,人也是受某些因素决定,与制度一起变迁的。?另一种则认为制度的变迁完全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二)制度变迁主体及其作用?制度变迁主体并不一定是制度变革运动、特别是大规模运动的领导者,也不一定是某种制度的直接设计者或摧毁者。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级,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成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只可以是个人。?制度变迁主体一旦形成,对制度变迁的作用就有许多具体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大体上有:认识和把握时机,确立变迁目标,选择变迁方式,制订变迁方案,实施变迁,完成和巩固变迁,最后实现新的制度均衡。三、制度变迁的动力或动因?(一)内动力和外动力?制度变迁总是需要动力的,不管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反正没有动力,制度就不会变迁。可以把制度变迁的动力分成内动力和外动力,或者称为制度变迁的内动力和外动力。不同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动力来源可能不同,但均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就是经济制度的动力源。?制度变迁的外动力是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动力,也就是制度变迁主体发动制度变迁的动机。
《制度经济学 黄少安》第06章 制度变迁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