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东西。就像你在老舍《茶馆》里所感受的一样,这个民族固有的东西,并未随着民族交融的深入逐渐消失,依然在承传有序的民俗和节庆中被顽强的保留下来。在这里,只要你细细的品味,就会感觉到他们和汉族之间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风俗中,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上,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北城南行,只需片刻,就能到达十里古街。十里古街北起北关街,南至偶园街,连绵5公里,左右又有棋盘街、卫街、昭德街相互连接沟通,是青州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虽然游古街路程不算近,但沿途一定要步行,因为只有当你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的时候,你才能听得见历史的脉搏,在历史脉搏中观赏着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会油然而生。仿佛你走过的不是一块块石板,而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小巷不断地延伸,历史也在不断地延伸,直到小巷的尽头,你会忽然发现古城的历史并没有结束,一座建于宋明时期古桥——万年桥,又把古城的历史连接起来。
北门街起于万年桥以北,跨过万千桥,与偶园街相连,全长500米。在古代,北门街和偶园街一样,是贯通青州古城南北的交通的要道,在明清时期,北门街是青州古城北部的主要的贸易区,整条古街由至万年桥是一路下坡,跨过万千桥后,古巷的地势又由北向南渐次升高,是青州现存的古街中,最富于起伏变化的一条古街。北门街在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古街遗风,那时候,古街的石板路还在,古街两旁的商铺,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古老的韵味依然不减。笔者记忆最深的就是商铺的门板,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在电视中才能见到,古街两旁,一排一排的门板黑色里透着灰白,伴随着青青的石板,在不断的蜿蜒中,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
如今,北门街传统商铺的门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经营文物、字画的店铺,虽然这里还在刻意保留古街的风貌,可能是缺钱的原因吧,这条古街 也像其它得古街一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更为糟糕是,这条古街的周围已经是水泥森林的天下,这条古街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的被压缩,长此以往,北门街就如同风雨飘摇一叶孤舟,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复存在。
站在万年桥上,眺望南阳河两岸,飞檐斗角,杨柳依依,清清的南阳河水摇动起一层层涟漪,抚摸着的倒影在水中的白云,据说以前的南阳河向东汇入弥河的,再汇同弥河一起向北流经寿光入海。遗憾的是现在的南阳河只是条人工河,没有了河滩的鹅卵,虽然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却没有了往日流淌的欢快。遗憾总会是有的,就像绝大多数游客不会在晚上浏览万年桥一样,即便是偶尔来了,也不一定是明月当空,两城偃月的美景是可遇不可求的。万年桥位于南阳城北门外,俗称北大桥,始建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原是一座构木虹桥。所谓构木虹桥,就是整座桥梁全凭木梁穿插连接的桥梁,中间不见任何支柱,不见任何卯榫结构,桥身凌空飞架,桥体横卧如虹,其建造技法令人匪夷所思,建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同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法,它的发明者竟然不是名家巨匠,而是青州府监狱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囚徒,但就是这名普普通通的囚徒,却开启了中国构木虹桥之先河。
青州虹桥的建筑成功,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撰修桥记,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书丹刻石立碑。可惜这座堪称“双绝”的碑碣在明弘治七年(1494 年)(1594年)。这次把它改建成为石质联拱结构的七孔桥,“石崖天设”,“铁柱钉连”,改称“万年桥”。该桥于
山东青州古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