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论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
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请按: 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这三个层意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 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束。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揣摩文中的这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用比喻证明观点。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读书足以怡情”,你有过因读书而心情愉快的感受吗,请你谈谈。
3)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拓展迁移:
搜集课外读书名言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阐述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读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