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索,也可以比较着去思索。
其次课时
在上节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如何写景的问题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景物的特征要通过描写来体现,如何描写才能体现景物特征?
请同学们先看几个例子,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1]“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 [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荞麦正值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间或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颈项就树干搔痒,或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 [例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二、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1)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详细的文章中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须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详细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详细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敬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起伏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予的一种比拟和象征。也有很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终的抒情争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纳借景抒情的手法。那么我们平常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请同学们赏析下列例文: 例文
1、雨丝、绿海
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绕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闲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亲近自然》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