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由大众与古诗词的共情关系看当下诗词热.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由大众与古诗词的共情关系看当下诗词热
作者:蒋克勤 张琰

摘 要:该文就《古典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在社会掀起的“诗词热”现象,从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情感认同与文学
温庭筠一首《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全诗感情内敛,不露痕迹,在末句陡然抒发出真情。这过于陡峭的情绪表达被俞平伯先生点评为“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确实,在古典诗词的表达中,人们颇看重“余不尽之意”,常常以景写情,将感情糅合于一个具体的意象,有时甚至借典故抒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人较为直率的表情达意方式产生了内在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理解障碍。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辛词善用典,此词更是句句含典。一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尽人世沧桑巨变;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又道出壮志难酬的无尽悲凉。可对于不知典故之人,这首词颇为晦涩难懂,更不用提与之产生共情。又如“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句,美则美矣,其中情感需耐心地思量打磨方可体味。如此婉转优美的表达与快节奏社会中讲求效率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摩擦,如同应用慢火细煨的青叶子被丢进了烟气升腾的大铲锅,其中茗香不知能留得几成。 情感认同度低
直接经验缺失
由于我们对别人的感情没有直接的经验,也绝不可能超越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所以除了设身处地地想象之外,我们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他人激情的体验只是自身想象模拟出的感官的印象。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的:同情与其说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因此,面对巨大的历史鸿沟,大众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解读均基于对诗词内容“身临其境”的想象。我们想象疾风淡酒、黄花堆积来感知秋日一人饮醉的凄楚;我们想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一吐胆气,又由此延伸出今非昔比的无限悲哀;我们想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来一会世变沧桑,略品一朝沦为阶下囚的无言滋味。我们或许能从想象中体会出些许当年情绪,但必须承认的是,基于无经验想象的共情能力是空洞且柔弱的。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涕泪满衣裳”“愁何在”“喜欲狂”等词直抒胸臆,告知我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为“喜”,在首联中,“剑外忽传收蓟北”一句也将“喜”的原因全盘托出。于是我们由此进行想象,试图共情,但依然只能得到一个极为抽象的结果,鲜有真情实感的激发。这是“收复失地”这个概念情景化时的模糊所致。我們能够理解的只基于阅读经验而非实际经验,于是激发激情的境况只能够有一个片面而模糊的理解不足为怪。与之类似的,古诗词中存在着大量情景化模糊的写作背景。互联网接起一张亲密人际网的今天,信息的发送和回收只在按键之间,我们无法体会“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也就无法懂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和平安宁的今天,我们未亲历过历史巨轮的碾压,未亲见过“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又如何懂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类例子不

由大众与古诗词的共情关系看当下诗词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彩凤w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3-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