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评估试验初报.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丙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评估试验初报
  摘 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进行药效比较,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治效果及增产的效果、适宜用量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杀菌剂;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丙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评估试验初报
  摘 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防治水稻纹枯病药剂进行药效比较,客观科学评价其防治效果及增产的效果、适宜用量及其安全性。
  关键词:杀菌剂;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
  纹枯病又称云纹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俗称“花脚瘟”、“花脚秆”。是世界性水稻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较为普遍,早、中、晚稻上都有发生和为害。水稻受害后,一般会使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40%以上。纹枯病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生,主要为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随之上部叶片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发展,水稻进入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由水平方向扩展同时向垂直方向扩展,加重发病程度,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湿度低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大时会长出白色蜘蛛状的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缘于邻近稻株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扁球形或不定型的菌核。纹枯病的流行与菌原数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均有密切关系。为了筛选出防治水稻纹枯病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效时间长的药剂,并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使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2018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筛选。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试验作物:早稻 品种:金优463
  (2)环境条件。试验田设在江西省永丰县坑田镇坑田村5组曾广云的早稻田,试验田为常年种植水稻田,肥力中等,灌溉方便,试验田周围种植作物都为水稻,试验田为抛秧栽培,,田间管理与当地农业生产一致。
  
  (1)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2)小区安排。各试验小区随机排列分布;共5个处理,每处理区面积为30米2,重复3次,处理区之间筑田埂防水窜灌。
  (3)施药方法及器械。使用喷雾法施药,采用WS—16型(山东卫士)背负式手动高压喷雾器,喷雾器喷头对准水稻稻株均匀喷雾防治,每667米2用水量50升。
  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5月24日)施第一次药,水稻处分蘖末期,10天后(6月3日)施第二次药。共施药2次。施药前10天及试验期间未施用其它任何药剂防治其它病虫害杂草。
  
  (1)调查时间和次数。第一次药前(5月24日)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6月3日)及第二次药后14天(6月17日)各调查一次各小区的防效。共调查3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5丛,共25丛,调查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病情分

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评估试验初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惜春文档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