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页
通河三村略好,垃圾桶有可回收垃圾与不行回收之分,但是居民们却也还是如呼玛二三村的一样,將垃圾在家打包好,没有分门别类的投入制定垃圾桶。而垃圾车更令人悲观,干脆整个將不同垃圾桶的垃圾倒入同一辆车内。
最终是高级住宅小区,其特点是居民素养比较高,物业硬件条件好。先说和欣国际花园,它在每幢居民楼楼下设有垃圾桶,但是并没有分类。接着是宝宸怡景园和宝宸共和家园,两者同属宝宸集团下,其垃圾桶有两类:可回收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根据其上的标签,可回收的标识:纸类等(报纸,杂志等)、塑料(袋,盒等)、金属(瓶,罐等)、布类(衣,被等);其他标识:除可回收物、废玻璃、有害垃圾以外的各种生活废弃物。
虽然有了难得的分类,但是事实状况仍不容乐观,依旧是居民的各种袋装垃圾在其内,所以垃圾并没有起到分类的效果。
通过以上三个区域的调查,我发觉垃圾分类的确还是存在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可以把阻碍分为2类:来自前端的困难和来自终端的阻碍。
先说前端,即垃圾的制造方,小区以及其中的居民。详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的环保意识更不上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其素养与高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不能很好的协作起来,不能做到属于哪的扔哪个桶里,比如宝宸怡景园和共和家园中,虽然有分类的垃圾桶,但当地居民照旧我行我素。其次,家庭垃圾分类有困难。我们也不能光说居民的不是,的确,假如要分类,那么家里就必需要打算几个不同的垃圾桶,是挺麻烦的,但是这个我认为可以克服。第三,宣扬不够到位。我记得在05年的时候曾经在上海刮起过一股垃圾分类的高潮,那时候有四种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有害垃圾、废玻璃、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颜色分别为红、绿、黑和兰。但是现如今确不了了之。我认为应当接着这种宣扬,至少让我们这些生活的人们知道垃圾是如何分类的,以便利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第四,社区的硬件还是不到位,在我调查的三个区域里,只有宝宸为首的少数社区拥有分类的垃圾桶,而其他的要么没有分类,要么连垃圾桶都没有。
然而相比较于前端的问题,终端我想才是问题的核心。在05年后四色垃圾桶时代,我就亲眼见到运垃圾的工人将四个桶中的垃圾全倒进了一辆垃圾车中。这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即使被居民进行了一次分类,但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据我从网上不完全调查所知,上海现阶段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两种,其一为填埋处理,其二则是焚烧发电。而这完全违反了垃圾分类的原则,一埋一烧,更是有巨大的经济支出,据悉,垃圾填埋的费用是特别昂扬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450元至600元人民币。这是一笔怎么算都亏本的买卖。
政府虽然出台过相关的政策,比如08年的《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方法》 ,但是却没有做到真正的行之有效,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年时间,尽管各城市始终在探究,但不行否认的是,垃圾分类问题始终在“原地踏步”。
既然发觉了问题,就应当解决它们。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发觉其中的效益。为什么说拾荒的人是最忠实的环保主义者?因为他们可以从垃圾中发觉利益。在垃圾分类的整个过程没有形成整体产业效益,或者说是效益与投入明显不符,当然这个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也有肯定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打通某几个关节,比如建立大型分拣中心,建立堆肥场等。我想在如此上行下效的环境与利益的推动下我们的垃圾分类才能真正进行地绘声绘色,而不是说说而已。
第7页 共
垃圾分类的社会调查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