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繁荣论文
12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许多束缚,诗歌体裁宽广,咏史诗,讽谕诗,直露且锋利非常,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锋利。正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把官吏的享乐与百姓的苦难做了鲜明的比照,抨击朝廷腐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揭露了百姓生活的苦。“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更是挖苦了玄宗不惜为了妃子劳民伤财。而白居易更有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如此诗歌并不在少数,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有抨击时政的作品。
5
2、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为唐诗的繁荣打下了根底。唐代统治者在社会开展中解除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根本结束,许多社会底层的人士有时机参与国家社稷,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有为而发,有感而发,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在唐代,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大千世界无一不可入诗,而且诗中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术创造,使诗句更有感染力,流传千年仍鲜活如昔。再者,作者除了文人,帝王将相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等等,无论身份贵贱,有感便可发,有诗便可诵。
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承隋制,取消了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这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局部精力投入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还有许多人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也用诗歌来表达。如李白便是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后由友人推荐入朝。
另外,在唐代,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加大封赏,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 他们写诗或描绘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或描绘奇异的风土人情。于是有了边塞诗派,丰富了唐诗体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参军行?〕
6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二〕在经济上
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唐代交通兴旺,南北畅通无阻,文人有时机饱览祖国大好山河,激发诗情,写出了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李白便有?游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唐代经济富裕,百官经常宴游,并互相唱和,蔚然成风。在唐代,诗歌活动是高品质生活的表现。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就曾记载了诗人郎士元和钱起的故事:“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二君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官员外任,照例要举行宴会,照例要有人作诗送行,而为官员饯行的宴会一定要有当红的诗人参加,如果当红的诗人没有到场,那么这一活动就会黯然失色。如“渭城朝雨浥青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便是有名的出使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又是一首送别诗。
安史之乱后,唐室中衰,内忧外患,虽国力,经济受到影响,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又富创新。这时的诗人大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素材,刺激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郁结之情,借诗歌来表达,唐诗又多了抒发家愁国恨的内容。杜甫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么写了对朝廷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二、兼收并蓄的文
最新唐诗繁荣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