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症状抽搐惊厥意识障碍
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70页
病 因
可分为:特发性和症状性。
特发性常由于先天性脑部不稳定状态所致。
症状性病因:
1、脑部疾病:1)感染:结核、脓肿、炎症;2)外伤:3)肿瘤:4)血管疾病:5)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
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70页
过度换气综合症:(英语: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简称:HVS,是由过快或过深的呼吸所造成,导致身体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引发呼吸性碱中毒,亦即血液pH值过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放电生理过程,部分患者会感到在手、足、唇等部位感到麻痹或微微叮咬感、口齿不清、晕眩、胸痛、心跳加速、手脚冰冷、紧张地笑。患者越紧张,呼吸越快,令症状出现恶性循环,严重者更会昏厥。
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70页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1、血管舒缩障碍
1)单纯性晕厥:
A、见于年轻女性,发作前有明显诱因: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出血、穿刺和小手术等;天热、空气污浊、疲劳、空腹、失眠等易发作;
B、前期症状:头晕、眩晕、恶心、上腹部不适、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和焦虑;
C、数分钟后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有血压下降、脉搏微弱、持续数分钟或数秒后可自然缓解,无后遗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70页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D、机制: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2)体位性低血压:
A、体位突变特别是由卧位突然站立时晕厥;
B、见于长期站立于固定位置及卧床者;服用某些药物后;某些全身性疾病;
C、机制:可能是由于下肢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在下肢(体位性)、周围血管扩张(服用某些药物后)、或血循环反射性调节障碍等因素,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70页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3)颈动脉窦综合征:
A、局部动脉硬化、动脉炎、颈动脉周围动脉炎或淋巴结肿大、肿瘤或疤痕压迫或颈动脉窦受刺激;
B、诱因:用手压迫颈动脉窦、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
C、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有抽搐;
D、机制: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70页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4)排尿性晕厥:
A、多见于青年男性,在排尿时或排尿结束后发生持续1-2分钟,可自行缓解,无后遗症。
B、机制:为综合性的。包括自身自主神经不稳定、体位骤变、排尿时屏气动作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
5)咳嗽性晕厥:
A、见于慢性肺部疾病剧烈咳嗽后发生。
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70页
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B、机制:可能是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有人认为剧咳时脑脊液压力迅速增高,对大脑产生震荡作用所致。
6)其他:剧烈疼痛,下腔静脉综合征,食管纵隔疾病,胸腔疾病、胆绞痛、支气管镜检查时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发作晕厥。
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70页
2、心源性晕厥
机制:由于心脏病心输出量突然下降或心跳停搏,导致脑组织缺氧而发生。
Adams-Stokes综合征:心搏停止5-10秒出现晕厥,停搏15秒以上可出现抽搐,偶见大小便失禁。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70页
3、脑源性晕厥
原因: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偏头痛、颈椎病、脑动脉微栓塞、动脉炎等;
机制:由于脑部血管或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
表现: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群。由于损害血管不同而表现多样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70页
4、血液成分异常
1)、低血糖状态: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表现:头晕、乏力、饥饿感、恶心、出汗、震颤、神志恍惚、晕厥和昏迷;
2)、换气过度综合征:情绪紧张和癔症是发作:由呼吸急促、过度换气、CO2排出增加,导致呼碱,脑部毛细血管收缩、脑缺氧引起。表现:头晕、乏力、颜面针刺感,抽搐。
3)、重症贫血:血氧低而在用力时发生;
4)、高原晕厥:由于短暂缺氧引起。
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70页
伴随症状
1、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舒缩障碍、 低血糖状态等;
2、伴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
3、伴有心率明显改变:心源性晕厥等;
4、伴有抽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源性晕厥等;
5、伴有头痛、呕吐、视听障碍:中枢神经疾病;
6、伴有发热、水肿、杵状指:心肺疾病;
7、伴有呼吸深快、手足发麻、抽搐:换气过度综合征、癔症。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70页
问诊要点
1、发生的年龄、性别;
2
症状抽搐惊厥意识障碍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