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1
方巍2
摘要: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发展或发展性福利注重福利项目的
生产性和投资性取向,认为经济和社会是发展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注重发展成
果惠及所有的社会阶层。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发展性福
利的概念、特点和具体实践策略,就其对社会福利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做出客
观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福利制度也取得了重大
发展,形成了所谓的福利国家。一些学者自信地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政府
对社会福利的承诺日益制度化,社会福利将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成为社会的第一道防线(Wilensky & Lebeaux, 1965)。
然而,伴随着上一世纪 70 年代经济发展的挫折,新右派在西方取得了主导
地位。他们推崇市场及其功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介入。他们认为福利国家影响
了自由、效益和经济发展,认为社会福利破坏了社会调控结构,损害了家庭等传
统社会组织和制度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主张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推进公共部
门的私营化(e & Wilding, 1994)。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学者为了克服传统福利思想重消费轻发展的不足,
在第三世界国家实践、联合国推动、以及西方相应学术渊源的基础上,总结提出
了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或发展性福利(developmental welfare)的思想,
试图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共同进步(Midgley, 1994;1995)。本文
将重点概括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及其政策思想、具体对策,并简要评述其积极意
义和局限,以便为中国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社会发展的概念
关于社会发展的界定,首先涉及的是发展概念。迈德尔(Gunnar Myrdal,
1974)认为,“发展指的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上升性变动”()。但是,对于发
展的内容,很长时间内则普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Midgley,1995)。联合国上一
世纪 60 年代的第一个十年发展计划,几乎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Elliott,
1993)。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领袖视经济增长为消除贫困的灵丹妙药,
将其作为实现现代文明和美满幸福的惟一手段(Omer, 1979)。直至 70 年代的第
二个发展十年,联合国及其有关部门才开始认识到发展不仅只是生产能力的提
高,而且是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Omer, 1979; Cummings, 1982; Elliott,
1993)。
至于社会发展的概念,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的社会学研究。当时,
社会学家大量使用社会发展的概念,用以说明社会从小型的同质社区向大型的复
杂和异质社会转型的过程(Midgley,1995)。不同于社会学的宏观视角,心里学
侧重于微观或个体的层面探讨社会发展,指的是儿童社会技能的获取过程。在社
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社会政策最新理论发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2 方巍: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社会浙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1
会工作领域,社会发展具有微观和宏观两种取向,既表示个人的发展或自我的实
现过程,也代表一种着重于社区组织、社会政策制定、社会规划和社会行政的实
践形式(Midgley,1995)。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社会发展概念只是在上一
世纪的 60 年代才在联合国得到广泛的运用(Omer, 1979; Elliott, 1993)。
尽管准确界定社会发展并非易事(Paiva,1977);但学术界也存在一定的共
识。卡明斯(Robert Cummings,1983)认为大多数社会发展的定义具有六个方
面的共同特点,即①关注政治与经济体系;②关注科学技术提高人类能力的方式;
③关注社会体制内福利的成败;④关注确立自由与人道的社会政策途径;⑤关注
人类价值及其行为向更为人道德社会运作水平的转变;⑥促进社会运作的“伙伴”
合作关系。佩瓦(J. F. X. Paiva,1977)认为,重视社会福利的改善和人们自我
决择能力的提高,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关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奥默(Salima Omer,1977)归纳总结了三个独
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即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平等(equality)和社
会正义(social justice)。此外,社会发展还主张弘扬合作反对竞争,提倡集体反
对个人主义。埃利奥特(Doreen Elliott,1993)援引斯潘杰(I. A.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及发展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