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
课题:归去来兮辞第 1 课时总课时:
编制日期: 审批人: 编制人:胡小丹
【教学目标】
,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二、文学常识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泳荆轲》、《》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三、文体常识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课前检测】
怅然( ) 一稔( ) 轻飏( )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
出岫( ) 翳翳( ) 盘桓( )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
慷慨( ) 靡途( )
2. 名句填空
(1) ,奚惆怅而独悲?,
(2)实迷途其未远,
(3) ,鸟倦飞而知还
(4)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整体感知】
主旨与结构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官场,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4.归去来兮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