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常见传染病
教学目的: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重要环章,传染病预防原则,大学生中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传播途径、防病治病方法。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目前病因、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防病方法。了解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一般发病机理,大学生中常见传染病病因、临床表现。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时间安排:90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染病总论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朊蛋白等)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一)临床特点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称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因病而异,短的仅有2~4小时(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长的可达数月、甚至数年(如麻风病)。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例潜伏期亦有长短,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有些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可排出病原体,此时病人已有传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为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体,增加污染外界环境的机会而使易感者获得感染。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进行隔离与治疗,作为传染原的意义较大。个别病例如从事饮食工作则可导致该疾病的爆发或流行。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体的时间长,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视。
(3)恢复期(convalescent stage):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乱开始恢复,临床症状消失,机体产生免疫力,体内的病原体被消除,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复期内仍能排出病原体,可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更长,甚至可终身作为传染源,例如伤寒慢性带菌者。
(二)基本特征
每种传染病都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所有传染病都由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
、季节性和地方性
(epidemic process)
(1)散发(sporadic):某病在一定地区或。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的范围。各个病例在时间和空间上常无联系。
(2)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某病发病率远远超过流行时的发病率水平。它的特点是传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国界而波及许多国家。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传染源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等均为传染源。
人作为传染源
(patient) 病人是一个重要的传染源,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有毒力的病原体且病人的某些症状亦有利于病原体从体内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咳嗽,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患者的腹泻。病原体污染外界环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机会。
(carrier)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病毒)者、带虫(原由开蠕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ive carrier):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例如白喉、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945-课题:常见传染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