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
一、内容标准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目的:
1.识记:
(1)总体小康的建立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目的。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
一、内容标准
1.知识和技能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目的:
1.识记:
(1)总体小康的建立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2)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目的。
(3)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4)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根底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效劳业全面开展的产业格局。
2.理解:
1.例说法:
如进步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改变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异,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
2.讨论法:
(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开展观。
(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
3.图示法:
如通过图片、展示板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开展.
4.实地调查法:
让家人或老人比照20年前的生活状况和现今的生活状况。
5.网络搜索法:
从网上查找家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获得的成就及小康程度的实现状况.
1.实现现代化建立“三步走"战略目的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程度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开展,积极参加社会理论,老实守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自信心和民主法制观念,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公民意识,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目前的小康程度仍然是低程度的、不全面的、开展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超程度的这二十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憧憬美妙的将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目的,可以使广阔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通过科学开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学习,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立目的,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而出一份力。
(1)低程度的、不全面的、开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小康社会的建立进程是不平衡的开展过程。
(3)科学开展观的内涵。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统筹城乡、区域开展。
3.运用:
(1)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立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必须坚持科学开展观.
才能目的:
(1)用开展目光看问题的才能;
(2)用全面、联络观点和科学开展观分析和对待问题的才能;
(3)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才能。
(4)开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挑选社会信息的才能.
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立的目的,说明科学开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立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开展社会消费力。
二、知识纵横
(一)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经济目的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程度
总体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