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入门十八讲 转载
诗词入门十八讲 转载
.
转载自王春红2011年08月07日
诗词入门十八讲
紫雨推荐:这是一套关于诗词入门知识最全最实在也最浅显的讲义。紫雨从一位老先生的图书馆里淘来,爱不释手,特与朋友分享。文白》)李白自己也说:"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阅读全文
诗词入门十八讲(6、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共同规律和思维特征;艺术夸张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含蓄蕴藉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特点。要体现这些特征、特色、特点,都离不开诗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毛主席在"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之后,紧接着就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集中和概括。
比、兴创作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成《诗经》的《大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诗经的组成部分。《风》有十五国
风,大部分是民间诗歌;《雅》有《大雅》、《小雅》,是"言王政所由废兴"的作品;《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阅读全文
诗词入门十八讲(7、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如上所述,比、兴创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诗歌的形象思维、艺术夸张、含蓄蕴藉等艺术效果,而这些效果又是为诗歌的思想内容服务的。据古籍载:上古时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编成歌谣,歌唱出来,流传开去,颇像今天的流行顺口溜。"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叫做"采风"。西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上面派官来"采风",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过失、失误,不敢直说,于是就采取类比的方法歌
比";老百姓对当今统治者的美誉、德政,直接说出来怕有唱出来,这就叫做"
谄媚之嫌,于是就歌唱些别的好事情来赞赏劝导,这就叫做"兴"。追根究底,
知识产权",属于古代人民群众,是他们用以反映自己心声、讽刺或比、兴的"
赞美统治者的诗歌艺术,是具有时代特色、广泛社会内容的诗歌艺术。所以到了后代,诗人们常以比、兴一词,借指其所要求于诗歌的社会内容。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追随者张籍,写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
阅读全文
诗词入门十八讲(8、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我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它的声调、格式走向严格的规范化,形成一种格律诗。早在南北朝,诗歌就讲究声律,同时受骈体文的影响,诗歌中的对偶逐渐工仗。因此,从南北朝到唐初,就出现了不少暗合格律诗形式的作品。到了武后时代,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的作品已完全合乎格律诗的形式了。那时的沈佺期和宋之问,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格律创作的实践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完成了格律诗规范化的任务,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则可循。这种格律诗,唐代人叫作"近体诗"或"今体诗",而称以前的诗歌为"古体诗",或"古诗"、"古风"。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有专工近体的,有专工古体的,也有兼而工之的。但自唐到明清,官方科
举考试,一律以近体诗为标准格式。近体、古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今天,近体诗又成为旧体诗了。
古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不等;句数不限;押韵一般虽是上句非韵,下句押韵,但允许句句押韵或
阅读全文
诗词入门十八讲(9、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但作诗为照顾字义,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将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翻的复杂规则就有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养的许多问题。
学标准句式,先
阅读全文
诗词入门十八讲(10、变通与拗救)
上篇所举的五绝、五律、七律各四首,除一首五绝外,每首诗都有变通用字。作诗,按标准填入汉字,不容易。因为有的汉字,义合适,声未必合适。有些字可以换,如"两"是仄声,如需平声可以换成"双";"此"可以换"兹";"彼"可以换"他";"碧"可以换"苍","神州"可以换"赤县";"长安"可以换"日下"…。但许多字、词很难换,如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余都是仄声。其中除"十"可以"旬"替代外,别的字都难到找平声替代。于是古人想出个变通的办法。七言诗的顶节、头节、腹节,每个音节都两个字,
诗词入门十八讲转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