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方针
国家教育方针
一、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第一〞、“白专道路〞、“业务挂帅〞,提倡“白卷英雄〞,鼓吹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使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2]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根本原那么的根本路线,中国社会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应地,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开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来他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要培养“四有〞新人。这些都被写进了中央和国家有关文件,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法规对教育方针屡次作过表述。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假设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开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效劳,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中国的教育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开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段话规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性质和任务,提出了“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具体要求及其具体标准,具有教育方针的性质。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开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根底。〞这里既包括德、智、体全面开展,又包括“四有〞要求。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党和国家又及时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开展的任务、目标、战略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根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开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
“我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开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根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根本框架,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核心是“两基〞:“全国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应采取的战略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协调开展,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注意办学效益,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
指导方针
最新国家教育方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