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 美元与 5000 美元之间的 GDP 真象尽快提升中,是每个国人和每届政府的愿望和目标。通常认为,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3 年中国 GDP 总值为 亿元(按官定汇率约合 万亿美元),人均 GDP9371 元(按官定汇率约合 1100 美元)。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较为落后的国家,就算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大为不及。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公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世界银行 2004 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的 2003 年中国 GDP 总值为 14098 亿美元,人均 GDP108 7 美元,与价计算的 2003 年中国 GDP 总值为 63538 亿美元,人均 GDP4900 美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相差接近 5 倍。而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统计,中国的人均 GDP 也远远不止 1000 美元。世界银行的两套计算方法得出的统计结果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难以想象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国内的一些学者近几年作了很多相关研究,也引发了许多争论,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寻新的视角对 GDP 核算方法进行探讨,并通过与其他方法的相互印证,得到中国 GDP 的合理区间。疑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按照世界银行的两套统计方法,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排名发生了重大差异。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 2003 年中国 GDP 总量位居世界第七,为 万亿美元,不到日本 GDP 的 1/3 ;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 GDP 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达到 万亿美元,接近日本的两倍(两种方法统计的世界经济实力前十位的国家相关数据见表 1 )。由于两种方法的统计结果差别过大,我们有必要具体描述一下两种结果的由来。名义汇率法是在各国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之上,按照官定汇率将其折算为美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焦点在于汇率如何确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上普遍建立起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非常剧烈。为了防止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无谓变动, 世界银行采用了通过三年期汇率的平均值来平抑汇率波动的方法, 如下所示。这东西看着很麻烦,其实很简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除掉,但实际上是除不掉的。它只有三年期,所以三年以外的波动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那种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和贬值是除不掉的。所以这种方法本质上依靠的是汇率,只是对汇率有一些小修小补。由于中国采取钉住美元浮动的汇率制度, 所以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近年来变化不大。因此按照名义汇率法核算的中国 GDP ,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官方数据的基础上折算得到的, 基本上与价法,简而言之, 就是在国家之间相互比较时,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单位的不同, 要通过一个价格折算因子将这种差异剔除,而对实物量进行比较。打个比方,在中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汉堡包需要 10 元人民币,在美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同样的汉堡包需要 10 美元,如果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由这一个汉堡包而带来的美中两国 GDP 差了 8 倍还多,但事实上,一个汉堡的价值量是固定的,只是由于计价货币的差异才导致了 GDP 的差别,实质上由这同样的汉堡包带来的两价的基本含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各种价格指数纷繁复杂,要想完全剔除由于价格差异导致的 GDP 变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银行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有从支出角度测算的支出法(ICP 方法) 法和从生产者角度测算的生产法( ICOP 方法)两种,这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两种方法相对应的。世界银行也是通过对全球 118 个国家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进行广泛调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进行计算的, 这第二套排名的结果就是运用 ICP 比较的结果。 ICP 是联合国比较项目,是一个一个分开做的。因此凡是没有比较的年份用增长率外推,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增长率外推,还有很多没参加的国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推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外推,一个是时间的外推,一个是空间的外推。中国没有参加 ICP ,数据是用的任若恩和陈凯在 86 年做的那个比较结果外推的。世界银行最后做出的 GDP63538 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的结果就是在此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相隔几近 20 年的外推时间实在太长,而且中国这 20 年正是改革深入开展,各种指标体系变动激烈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必定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但是中国至今还
1000美元与5000美元之间的GDP真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