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岩溶塌陷及其防治措施(共7页).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专心---专注---专业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水文地质学基础》论文
--专业
1、自然因素
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或者暴雨使地下水位迅速抬升,均可发生天然的岩溶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时,上覆载荷得不到足够的支撑,引起地面塌陷。地下水位抬升时,封闭气体受压发生气爆,上覆松散沉积物破坏而塌陷。天然的岩溶塌陷规模小,分布有限,危害不大。
2、人为因素
开采地下水、采矿排水、基坑排水等人为活动,会引起浅层地下水位的降低,有时还伴随着封闭气体负压吸引,触发岩溶塌陷。人为活动引发的岩溶塌陷,多发生于人口密集的城镇厂矿,危害严重
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 
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
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这里主要对前者进行论述)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洞隙数量愈多,其规模也愈大,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排浊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地下水的活动,塌陷物质的运移都是通过洞隙开口处进行的,因此,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实践表明,洞隙规模愈大,塌陷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洞隙的平面展布形态对塌陷平面形态有着决定性影响,裂隙状洞隙往往形成长条状塌陷坑,沿地下河管道往往产生链状或串珠状分布的塌陷坑群。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专心---专注---专业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专心---专注---专业

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层是土洞形成和塌陷发生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知塌陷中土层塌陷占96.7%,可见土层是塌陷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层的成因类型、矿物成分、岩性、颗粒成分、结构构造、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状态、厚度等,影响着土洞的形成和发展的快慢。土层的厚度,还控制和影响着塌陷的形成与规模。此外,盖层为风化破碎的基岩也可产生塌陷,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
 3.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不论是地表水的渗入还是人为的抽灌地下水,都会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平衡,导致水动力场的改变,促成岩溶塌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地下水在流通空隙中流动,通过对土壤和岩体的物理和化学溶蚀,将其中的可溶性离子

岩溶塌陷及其防治措施(共7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b21547
  • 文件大小184 KB
  • 时间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