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1
2
主要内容
1. 酸碱理论
2. 电解质的解离
3. 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的计算
4.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 酸碱指示剂
6. 酸碱滴定法
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
§ 酸碱离解理论概述
最初: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质,使蓝色石蕊变红;碱是抵消酸性的物质,使红色石蕊变蓝;
18世纪后期: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
19世纪初叶,戴维:氢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
1884年,阿伦尼乌斯: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
1923年,布朗斯特和劳瑞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历程
4
1. 酸碱定义
酸: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解离时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2. 酸碱反应实质
H++OH- =H2O
3 . 理论缺陷
酸碱仅限于含H+和OH-的物质
酸碱局限于水溶液中,不能研究非水体系
5
1. 酸碱定义
酸——溶液中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
碱——溶液中凡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
[例]. HCl H+ + Cl-
NH3 + H+ NH4+
按照酸碱质子理论,当酸(HB)失去一个质子(H+)而形成的碱(B-),称为该酸的共轭碱,同理,而碱(B-)获得一个质子就生成该碱的共轭酸。
共轭酸
共轭碱
6
由得失一个质子而发生的共轭关系一对酸碱被称为共轭酸碱对,即: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
酸碱+ 质子
-H+
+H+
酸碱反应都不能单独发生,酸给出质子必须有另一种能接受质子的碱存在才能实现,酸碱反应实际上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
7
三、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1+碱2 酸2 + 碱1
H+
8
(1)化学反应的方向:强酸弱酸,强碱弱碱;
反应
(2)酸的酸性越强,其共轭碱的碱性就越弱
HCl酸性强,Cl-碱性弱
H+
9
§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
解离度:弱电解质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百分数.
AB A+ + B-
解离度α= (已解离的分子数/原分子数) ×100%
= (已电离的浓度/初始浓度) ×100%
电解度(α):表征弱电解质离解程度大小的特征
常数,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浓度有关.
10
第5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