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打开文本图片集
豫剧与秦腔,比邻而居,各有风情
三秦大地在西,广袤中原在东,比邻而居。有一匹叫《火焰
驹》的 “马 ”从陕西渭南跑到了豫西山野间。
入乡随俗。这匹马被河南豫剧人圈养、调教,成为豫剧大在《梁秋燕》 中扮演梁老大的吴德, 提起来还是很遗憾, 直
言戏曲电影的传播中,豫剧占尽了先机。
2019 年 4 月,开播 40 周年的 “秦之声 ”重新铺开大网,除了
带着秦腔名家马友仙、雷开元、侯红琴等启动巡演,戏迷大赛也
在筹划。河南卫视 “梨园春” 的招牌“戏迷擂台赛”海选已经开始,
还赋予每季节目不同的主题。
两台电视栏目在本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观众基础深厚。
曾经的 “秦之声 ”“戏迷大叫板”“秦腔陕甘戏迷争霸赛”是不少
秦腔人和秦腔戏迷的珍贵回忆。但爱之深、盼之切。不少观众对
如今的 “秦之声 ”有些失望。
“观众流失, 节目设置太老套、 不够创新。 ”在 “秦之声 ”四十年
的征文中, 一位资深戏迷在微信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另一个资
深戏迷坦言,虽然 “秦之声 ”在卫视上星播出,但身边有很多粉丝
却已经 “叛逃 ”到了陕西公共频道的 “大秦腔 ”。
“梨园春 ”借助豫剧艺术家的名人效应,还请了不少其他剧种、
其他领域的名人,传播豫剧。如黄梅戏的吴琼、越剧的何赛飞,
郭德纲、潘长江、凯丽…•这些跨界大咖自带流量,传播效果放大
了。
就如 “梨园春 ”总制片人庞晓戈所说, 豫剧给了 “梨园春 ”养分,
“梨园春 ”则把豫剧推向了全国,成为了地方戏曲最美的风景之一。
不像河南戏集中拳头打造一个戏曲品牌栏目, 陕西与戏曲相
关的栏目不断增多,大秦腔”国风秦韵”等,这些栏目分流且扩
大着爱秦腔的戏迷,但并没有突破陕西地界,扩大秦腔的影响。
不过, “秦之声” 的大赛也让苏明明、边超权、商芳会等业余
的戏迷走上了舞台, 开始有了邀约演出。 如今的商芳会每天还给
快手上的 60 万粉丝直播。
“梨园春 ”则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小朋友走上了戏曲道路,戏
校有生源,市县剧团有年轻一代加入。
互联网时代, 传统戏曲电影和电视栏目都面临着挑战, 相较
于《萧何月下追韩信》,豫剧和秦腔的电影并无大的创新。
豫剧电影很多,一些经典电影确实推动着豫剧的传播传承, 但却太泛滥,不够精品。“梨园春”导演李帆认为,仅仅复制了舞 台剧情到大银幕上,并不能吸引到更多观众。可也不能否认,优 秀的艺术家可以通过影像方式把整本大戏传承下来。
豫剧还有一批有作为的艺术家, 在为豫剧走出去奔波。过去 有樊粹庭、常香玉、马金凤,如今有李树建、贾文龙、小香玉、 王红丽、金不换等,他们用全国的眼光和格局发展豫剧。
秦腔也不甘示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批优秀剧目如 《大树 西迁》《西京故事》不断在高校巡演,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 在北京上演百年专场,李梅三摘白玉兰奖,秦腔剧目和秦腔表演 艺术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身份体制,不能成为困境”借口
不少秦腔业内人士认为,秦腔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是身份 体制。
文化醴制改革后,就陕西而言,除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尚保留 事业单位性质,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合并为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几乎所有的市、县级剧团,都完成 了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