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见“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 人物 主见
春秋 老子 ①哲学:“道”强调要顺应自然。,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见。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见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必修三2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猛烈,匈奴为患,威逼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心集权,主动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须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
(2) 针对加强君权须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是思想文化专制。
: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缘由: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化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高二历史必修三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