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情况分析.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情况分析为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1999 年国家助学贷款制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八个城市开始试点。 2000 年在全国实行。 2003 年 9月, 助学贷款进入首批还款高峰期, 当时全均违约率超过 20%, 少数高校违约率甚至高达 50%, 各地商业银行因此悄然停止助学贷款业务, 国家助学贷款走到了十字路口。 2004 年 6 月教育部教育部出台三项新举措, 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 2004 年7月, 国务院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全面改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回望国家助学贷款走过的十年, 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截止 2007 年, 全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竟高达 % 。截止 2009 年广东省助学贷款违约率 6 年飙升 13 倍。在首批进入还息期的高校中, 有近一半的违约率触到了风险补偿金的“红线”, 一些高校的违约率甚至超过了 50%, 个别的高达 74% 以上。由此可见, 高校贷款学生超高的违约率, 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对高校的后续放款, 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二、高校学生不履行还款约定的因素分析 1. 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 我录每一个社会公民的信用状况。而要让没有固定收入的学生作为独立的承担借款主体, 在资格上就让银行有顾虑, 更何况信用助学贷款突破了银行原先的个人贷款操作模式, 对一向追求稳健经营的银行来说, 与其传统方式大相径庭。再加上毕业生就业以后的流动性很强, 很难及时掌握借款人的行踪。让不少诚信意识淡薄, 甚至恶意欠费的借款学生钻了空子, 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也造成贷款违约率的上升。 2. 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健全, 无法对违约的个体进行有力的惩罚, 即便进行“黑名单”的纰漏, 即便有严厉的通报制度, 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惩罚制度, 也很难追究当事人的违约责任。对违约者没有惩罚措施, 或者惩罚力度不大, 使得在大学生助学贷款中频频出现违约现象。 3. 贷款制度不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模式, 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在 2000 年以后, 国家助学贷款采用的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即在校大学生不需要提供担保人, 只需通过所在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或由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 就可以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连带责任。同时, 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只要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和管理国家助学贷款, 确因贷款人逃贷, 并能够提供追索无效的有关资料, 就不再追究经办银行和经办人员的责任。这种以商业贷款模式操作的信用贷款, 因为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 所以有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骗贷或者是借款人逃债的可能性较大。 4. 助学贷款立法不完善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订立的借款合同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不完善而无法践约, 以及因法律的修订而使贷款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尚无针对助学贷款的专门法律法规, 银行现在发放助学贷款多是按《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律法规发放, 而现行金融法规都是针对生产性贷款制定的, 因而对助学贷款不完全适用而形成风险。 5. 借款学生还款压力偏重第一方面, 就业困难。近年来,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显示,2008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情况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