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探讨.docx川东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功能更新需求增强,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程度也随之加深。 依照我国特有的国情 —— 农村地区比例高的特点,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拉动农村建设, 每一个大的出入口都与新建车行道相连
通,交通进出方便。老城内部主要道路呈环形分布,各分支链小巷、
院落。但是具体通行情况却不如人意, 从入口进去,主路以单行道(已
是拓宽的情况)为主,小型车能勉强进出。由于居民随意路边停车等
不良习惯,内部交通愈发拥堵。每每遇到上下学的高峰期,街道上人
头攒动,行车困难,走路是最快的方式(图 3)。
空间平面布局
整个老街大体沿道路呈环状布局, 以护城河、道路为界新旧城分
离,3 条主要街道街三角环状格局,拥有自己独特的空间肌理。主要
街道两侧穿斗式民居错落有致, 极富传统川东民居风韵, 功能上属于
商住两用,基本是前市后院式的布局形式。街道内部生活丰富多样,
沿街大都是一些私营小摊贩, 以及一个较大的农贸集散市场, 服务于
城区。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有一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一
所中学(图 4)
建筑风貌格局及特征
老街的建筑形式多样, 风格也不尽相同。 传统的川东民居、 20 世
纪 80~ 90 年代的旧楼房、民国后期的建筑,层数大都在 1~4 层之间。建筑质量相对较低, 不少沿街商铺用房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粉刷装饰,二三层基本是荒废状态且是残窗破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独具传统特色的民居也被整改得五花八门(图
5)。
建筑景观风貌作为城市风貌中的重要一环, 在承载历史记忆、 改善人居环境、丰富城市面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大竹老城区的景
观依稀能有老街的韵味,闲适、安宁的氛围也还依旧存在,但是整体
的风貌却又差强人意, 行道树不再有过往的枝繁叶茂, 稀稀疏疏地依
附在房前街旁 ;沿街的建筑形式各异,各成风格不成体系影响了整体
的美观,也存在各种使用隐患。类似这种建筑面貌的错乱、沿街景观
的缺失、建筑空间环境的无序等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特色文化分析
大竹之名
竹,靠根系繁殖, 传说大竹这块竹祖圣地衍生出了世界上所有的
竹林和竹文化, 而且还在不断衍生出新的竹林和竹文化, 表现了大竹
人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戏曲文化
大竹玩友,又称川剧座唱,活跃于茶楼酒肆,街头巷尾,是较为
灵活的川剧演唱形式。以大竹县城为中心,辐射辖区内各乡镇村社,
该项目已有 100 多年历史,表演的内容与传统川剧无异, 常演唱的剧
目有:《访友》《武家坡》《归舟》《长生殿》《五台会兄》《南阳关》《桂
英打雁》《大盘山》《假设降》等。
老街改造总体思路与建议
旧城区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但并不是不可挽救的, 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繁荣的人文气息,让它有足够的活力自发生长、 有机更新,所以即使现有的状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也可以通过改造原有的设施、改变原来的空间环境、 传承原有的文化脉络, 让旧城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让它再次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亮点。
大竹老街改造与规划构思
大竹早期的旧城改造, 采用的是把旧建筑进行大片拆除、 表皮再建的改造方式。原有的街道肌理以及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拆除、翻新(此处的翻新是指, 在原有的基础上直接粉刷墙灰或是重新搭建钢架支撑原本倾斜即将倒塌的建筑) ,传统历史文化因此而被埋没。并且在老城区周边大范围地建造高密度高层楼房, 对老城区形成了围合之势,林立的现代建筑与原有的低层老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高耸
的楼房、川流不息的行车,站在街头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
老城区是承载城市记忆之地, 即使在之前的改造中有所损失, 但是依旧能够看到这个城市独特的过往。 如何在改造中既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又保留下老城的文化印记,以适应当今旧城改造的内涵,应遵循一些原则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
保护空间形态方式 ——保护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间
鉴于老城的历史价值有限, 若严格遵照历史遗产保护, 投资成本
过高,所以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街道进行改造, 同时避免大拆大建的
情况。不仅对沿街建筑进行布置,还有整个街坊、空间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传统街巷肌理的进行梳理和对老旧建筑风貌的整治来实现 (此
处的街道空间格
川东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