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机械通气治疗
第一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流行病学
每年约有200 万哮喘患者因急性发作到急诊室治疗。
2%~20%住院患者因危重哮喘急性发作入住ICU。
入住ICU的患者中1/3 需要机械通气。
第二页, 快
第十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危重哮喘急性发作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
☆有严重急性发作史,如入住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等
☆ 过去一年住院≥ 2 次
☆ 过去一年急诊就诊≥ 3 次
☆ 过去一个月因哮喘而急诊就诊或住院
☆ 每月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 2 支
☆ 对哮喘症状或严重发作感知障碍
☆ 低收入或城内居民
☆ 使用违禁药物
☆ 重要的心理- 社会问题
☆ 伴发病,如心血管病、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慢性精神病
☆ 其他危险因素,如没有哮喘应急方案等
第十一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危重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密切监护:入住ICU。
☆呼吸衰竭时的平喘处理规范:(1)吸氧;(2)支气管舒张剂积极治疗,维持气道通畅性,如吸入β2 激动剂、抗胆碱药物、静脉茶碱等;(3)及时静脉用糖皮质激素。
☆其他辅助方法:(1)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2)防治呼吸道感染;(3)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哮喘诱发因素。
☆合理应用机械通气,包括无创和有创通气。
第十二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危重症哮喘机械通气的策略
早期可以尝试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
有插管通气指征时,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肺保护通气策略;
经过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维持最基本的通气和氧供应要求者,可采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第十三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早期无创通气
对早期应用NPPV 是否可降低气管插管实施率,尚未有统一建议。已有的文献报道存在不足,难以得出肯定结论。
近期,Gupta 等报道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3例入住呼吸重症监护室的低氧性危重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NPPV 组和对照组。NPPV 组经全面罩通气维持平均吸气压/ 呼气压为12/5cm H2O。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NPPV 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 沙丁胺醇累计用量及异丙托溴铵累计用量减少。对照组中4 例患者治疗失败,转为NPPV 治疗后均缓解且免于气管插管。NPPV 组2例患者由于不能耐受面罩通气, 临床生理学指标恶化,最终需要气管插管。两组均无患者死亡。
最近,Basnet 等对儿童哮喘持续状态早期应用NPPV 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NPPV治疗组患儿哮喘评分的改善更明显,治疗2 h 后氧气需求量更低,附加治疗有减少趋势,除1 例局部皮肤发红和1 例眼干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对于哮喘持续状态的儿童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NPPV 安全、耐受性好,可有效改善临床评分。
第十四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
第十五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早期无创通气
虽然NIPPV对重症哮喘患者有效,但亦可能会延误气管插管时机。因此,识别哪类患者能从NIPPV中获益很重要。哮喘患者无创正压的绝对禁忌症包括需要心肺复苏紧急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的不稳定、具有生命威胁的低氧血症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入院时患者若存在严重的高碳酸血症,虽没有发现NIPPV的禁忌证,临床医生仍需考虑气管插管的可能。
第十六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早期无创通气
通气模式 常用压力支持+呼气末正压,也称“BiPAP”通气。
NIPPV开始时可使用低水平的吸气压(5-7cmH2O)和PEEP(3-5cmH2O)。压力支持需逐渐增加(每15分钟增加2 cmH2O),其目标是使呼吸频率低于25次/分,同时保持吸气峰压低于25 cmH2O。
此外,在无创通气的同时可利用呼吸机管路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
第十七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有创通气的指征
参考指标:
不能讲话、尽管呼吸费力,肺部听诊“静胸”(silent chest)
呼吸交替脉、奇脉脉压差>15mmHg(2Kg),呼吸频率>40bpm
伴大汗淋漓,严重的呼吸肌疲劳或衰竭
既往曾因哮喘严重发作,曾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插管上机宜早不宜迟
第十八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第十九页,讲稿共四十六页哦
气管内插管——指 征
气管内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指征为:
意识水平降低;
非重复呼吸面罩下吸氧PaO2小于50mmHg;
PaCO2上升导致pH下降;
临床过程快速恶化的过敏性哮喘;
患者疲劳;
NPPV不能奏效的患者。
患者意识清醒且合作的话,高的PaCO2本身不是气管插管的指征。
NEJM,Volume 356:e15 April 2
危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机械通气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