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一)矿体的产状、形态与规模矽卡岩型矿床大多产于中酸性岩浆岩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上, 并多产于外接触带,一般距接触面 100~200m 范围内(图 6-6)。由于矿床形成明显地受岩浆分异冷凝、围岩性质、接触带构造以及交代作用强度的影响,故矿体的产状、形状均比较复杂,矿体连续性也差。常呈似层状、透镜状、巢状、柱状、脉状等。规模大小不一, 有直径数米的小矿体, 也有长数公里、延深达千米以上的巨大矿体。一般为中等规模,厚 10~30m , 沿走向长 200~500m 。除有的钨、钼、锡、铁、铜等类矿床可达大型外,多数矿床为中小型。(二)矿石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复杂,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辉石及其他钙、镁,铁,铝的硅酸盐矿物( 如镁橄榄石、硅镁石、符山石,方柱石、蛇纹石、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金云母等) 。此外, 还有石英、萤石、黄玉及含镁、铁的碳酸盐矿物。金属矿物以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如磁铁矿、赤铁矿、锡石、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毒砂等;硼及铍矿物次之,如硼镁铁矿、、日光榴石、香花石、硅铍石等。由于矿物成分复杂, 形成的温度范围也广, 所以矿石的结构构造也多种多样, 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晶洞构造等。又由于成矿温度较高,有挥发性组分的参与, 因而矿石一般多为粗粒结构。(三)矿床的分带性矽卡岩型矿床常具分带性, 尤其是矽卡岩的矿物种类繁多, 往往呈不同的矿物组合产出, 在空间上常具带状分布,特别是在侵入接触带附近,这种分带现象尤为明显。按出露位置, 矽卡岩可分内带和外带 2 个带: 内带是指交代岩浆岩形成的矽卡岩带, 外带是指交代碳酸盐岩等围岩形成的矽卡岩带。内带主要由较高温矿物组成, 如石榴子石、辉石等, 次要矿物有符山石、方柱石等。外带主要由高- 中温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 次要矿物有硅钙硼石等。距接触带较远的围岩中, 温度降低, 广泛发育有石英、方解石,有时有萤石、重晶石。与矽卡岩分带特点对应, 金属矿化也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金属氧化物( 磁铁矿、赤铁矿等)主要分布在靠近岩体一侧的接触带上,和内矽卡岩带共生,很少产于远离接触带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主要分布在靠近围岩一侧的外接触带上, 和外矽卡岩带共生, 少数可直接产于碳酸盐类围岩中。此外, 金属矿化往往还和某些特定的图 6-6 矽卡岩型矿床的产出位置示意图(转引自袁见齐等, 1985 ) 矽卡岩带密切共生, 如铁矿化常富集于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带内, 铜矿化经常和绿帘石、透闪石等矽卡岩伴生,铅锌矿化则在矽卡岩体之外,靠近灰岩的地段沉淀。按形成时间, 由早期矽卡岩形成的带称为原生矽卡岩带, 由晚期矽卡岩叠加在早期矽卡岩上形成的带称为叠加矽卡岩带。各矽卡岩带中, 由侵入体至围岩, SiO 2和 Al 2O 3 含量由高逐渐降低, CaO 含量则由低逐渐升高,侵入体中的 Fe 2O 3 向围岩方向迁移。(四)成矿阶段矽卡岩型矿床一般都是经历多次气水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根据大量资料总结, 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分为 2 个成矿期和 5 个成矿阶段: 1. 矽卡岩期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无石英形成。该成矿期又可分为以下 3 个成矿阶段。(1 )

矽卡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19060444
  • 文件大小62 KB
  • 时间2017-01-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