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在武力方面,比照曹操而言,孙权无疑就处于劣势了;与刘备相比,也可以看到孙权的劣势:刘备手下的战将虽然不如曹操多,但其勇猛程度却在众曹将之上:其中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张飞张翼德、赵云赵子龙、马超马孟起、黄忠黄汉升个个有万夫不挡之勇,其武艺在当时仅次于吕布,曹操手下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褚及很早就在宛城之战中战死的典韦;更何况刘备手下的魏延、周仓、廖化、关平等将,也都是一等一的上将,其整体实力决不在曹操之下,更不用说孙权了。曹操虽曾有过
“生子当如仲谋〞及“东吴决非甘于久居人下之辈〞的言论,但那也仅是看到一个方面而已。总体而言,孙权在宽厚方面莫如刘备,在机谋方面又在曹操之下,因此,即使孙权有争夺天下之心,也无有与曹操刘备抗衡之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以上局部是笔者对孙权及东吴方面的分析,那是不是说孙权就毫无可取之处呢?当然不是。客观的说,孙权决不是一个无道的昏君,更不是一个凶残的暴君。在他统治东吴期间,广施仁政于江东百姓,使江东一带国富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孙权是居功至伟的。再者,孙权也不完全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人,虽然孙权占据地利的优势,但要保住这片疆土,没有一定的胆识和韬略也是办不到的。在赤壁之战前东吴的形势危如累卵,双方不仅兵力悬殊,而且荆州也由于刘琮的不战而降被曹操兵不血刃的得到,要知道,长江天堑是东吴唯一的资本,而得到荆州的曹军,意味着已经与东吴共同拥有地利这个优势,起码外表上如此。众文臣皆劝孙权投降,而孙权最初的反响是反感,后来听了鲁肃和诸葛亮及众武将尤其是周瑜的分析后,下定决心与曹操战斗到底,这一点就远胜于荆州群臣。他先调集了三万精兵供周瑜调遣,并陆续为周瑜发援兵、补充粮草,使周瑜无后顾之忧,还嘱咐周瑜:“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最后终于取得了赤壁这战的胜利。这些事实,说明孙权还是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的。
总而言之,笔者对孙权的评价是:太平时期可为造福一方之父母官,战乱时期可为割据一方之诸候,但其不具备统一天下之能力。
〔二〕 刘备
与孙权不同,刘备是?三国?中最早出现的领导人,也是作者罗贯中着笔最多的人物之一。应该说,刘备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出场时已然二十八岁,并且在当时众诸候中起点最低,开始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在赤壁之战前甚至没有自己固定的领地和基业,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汉室宗亲即“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空白头衔。据史学家考证,当时类似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多如牛毛,其中也不乏有比刘备起点高得多的人〔如荆州刘表、西川刘璋等〕,但最终只有刘备成了气候,与曹操和孙权长期对垒,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笔者认为,客观的说,应该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结果。首先,刘备虽然起点低,但常以抱国救民、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一片致诚,首先赢得了关羽、张飞之心,使二人愿为其效死命;也是他的一片致诚,使天下的一些英雄〔如赵云、魏延等〕贤才〔如孙乾、糜竺等〕纷纷主动前来投奔;更是他的一片致诚,打动了原本不打算出头的诸葛亮,使其为自己开辟基业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其次,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如刘备助陶谦解除了曹操的威胁,陶谦想将徐州让与刘备,经过三次相让刘备方肯接受;再如刘表在病入膏肓之际,想将荆州之地让与刘备,而刘备那么坚决不受……都说明了刘备是一个看重信义的正人君子。而当关羽父子命丧江东后,刘备又以倾国之兵杀向东吴,决心为关羽报仇雪恨,说明了刘备是一个重情之人。总之,从为人的角度而言,刘备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但刘备能在诸候并起、群雄争霸之时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占据一席之地并长期矗立不倒,仅靠以上优点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他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每当他介绍到自己时,常会重点提及自己是“汉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看重人的出身背景的:有一位研究?三国?的日本同仁说过这样一句话:
“诸葛亮之所以投奔刘备,就是看中了皇叔这块金字招牌。〞此言可以说有相当的道理,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只有汉王朝也就是刘氏家族才是苗红根正的统治者,其余欲取天下者皆为乱臣贼子。而整部?三国?的主导思想之一便是褒刘贬曹,也正是源于此。其次,刘备非常会笼络人心,这一点与其说是为到达其政治目的,不如说是源于其仁厚的性格。他所到之处,无不受老百姓称颂:如在曹操攻打新野县城之时,刘备宁可放慢行军速度,也要带上百姓同行。须知“兵贵神速〞,更何况当时刘备是在自身难保的前提
新《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