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照射放射损伤
1954年3月1日6点54分
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
2021/1/12
2
不久渔民们都出现了恶心、腹泻、脱发等现象。
随后数年,甲状腺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当地的常见病。
日本渔船“福龙丸〞 期( , ):
该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半排期( , ):
该放射性核素通过生物代谢排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21/1/12
22
有效半减期( , ):
体内放射性核素沉积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
+
2021/1/12
23
第二节 内照射损伤效应简介
2021/1/12
24
致癌效应
内照射
损伤效应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急性放射病
遗传效应
主要靶器官的损伤
物质代谢异常
免疫功能障碍
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致畸效应
2021/1/12
25
主要靶器官的损伤
骨髓、骨骼损伤
肺损伤
90
气溶胶
胃肠道损伤
肾脏损伤
肝脏损伤
甲状腺和其它内分泌腺损伤
消化道进出
235U
140
131I
2021/1/12
26
一、内照射急性放射病
一次或短期内屡次摄入放射性核素量
>几十 ~几百个年摄入限值〔〕→内照射急性放射病可能
核辐射警示新标志
2021/1/12
27
二、主要靶器官的损伤
〔一〕骨髓损伤:亲骨性核素
〔二〕骨骼损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三〕肝脏损伤:亲网状内皮核素
〔四〕肺损伤:放射性肺炎、肺水肿、纤维化。
〔五〕胃肠道损伤:
〔六〕甲状腺和其他内分泌腺损伤 :
〔七〕肾脏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晚期纤维增生,肾硬化
2021/1/12
28
肾脏病变
2021/1/12
29
三、物质代谢异常
核酸与核蛋白分解代谢增强;
蛋白质分解增强,合成抑制,体内负氮平衡;
糖、脂肪、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2021/1/12
30
四、免疫功能障碍
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功能受抑制。
免疫功能障碍是产生并发症、影响转归和远期病变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L:正常 R:照射后
2021/1/12
31
五、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外周血淋巴细胞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观察机体辐射损伤的指标〕
六、致畸效应
2021/1/12
32
七、致癌效应
放射性核素
分子受损
修复
正常分裂
修复缺陷或错误修复
细胞死亡
基因突变
细胞异常增殖
恶性转化
辐射致癌效应
2021/1/12
33
内照射诱发肿瘤的特点
与核素的滞留部位一致;
多发性和广谱性;
多是上皮组织的癌、间叶组织的肉瘤和白血病;
完全致癌因子,兼有始动和促进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肿瘤发生率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加。最适致癌剂量、最低致癌剂量
2021/1/12
34
八、遗传效应
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021/1/12
35
第三节常见核素内照射损伤的临床表现
2021/1/12
36
内照射损伤的临床特点
临床特点
选择性损伤
埋伏期较长
病程开展缓慢
病程分期不明显
进入和排出途径的部分损伤
2021/1/12
37
危象器官〔 )
放射性核素沉积较多、吸收剂量大而排泄慢受内照射损伤最重的组织器官。
1. 选择性损伤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选择性蓄积于组织器官中。
碘-131
甲状腺
锶-90
骨骼
2021/1/12
38
物理衰变和生物排泄,使沉积的放射性核素量不断减少
2. 埋伏期较长,病程开展缓慢
放射性核素持续照射沉积组织和器官
损伤持续
损伤减少
2021/1/12
39
马绍尔群岛居民是在核爆炸后9年才出现第1例甲状腺异常。
如进入体内数程度,埋伏期约数月至数年。
骨棕色肿瘤伴甲旁亢
2021/1/12
40
2021/1/12
41
因病程长、病情开展缓慢,损伤和抗损伤反响同时存在,尽管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临床病症也会渐渐显现出来,但病程分期不明显。
核素的损伤作用
机体的抗损伤反响
2021/1/12
42
4. 进入和排出途径的部分损伤
呼吸道进出时:咽喉炎、鼻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肺癌;
胃肠道:胃肠功能紊乱,粘膜出
内照射放射损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