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事的所见所闻。但当我看到同事们在博客上写的都是专业的,高水平的大作,总觉得自己的文章不适合登大雅之堂。所以始终不敢在这大雅之堂丢人,但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这书其实是一本茶余饭后的消遣书籍,但渐渐品尝却也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书中我感受到了 他从容,他淡然,他身处逆境却不以为苦,他达观潇洒,随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爱他的这一段:
丁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随遇而安不是一种好的心态,这对民族的亲和力和凝合力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缘由(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的缘由(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缘由。中国的学问分子是和善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复原对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复原年轻时的天真的热忱,唯恐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所以说 做人一门学问, 做事更是一门学问。许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无所作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看了这本书好像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书,天已黑了,找吃的,感谢女儿给了我一个充溢的周末!
汪曾祺读后感三: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今日读完汪曾祺散文,感受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学问。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很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见一字一字的仔细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潇洒真的很奇异。他主见刻画人物不应当描写太多,而应当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实、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实,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探讨和大师的本事,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当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适,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爱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适,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特别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沉醉,表现出他的和善、亲善、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同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溢了感情和华蜜。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
2022年汪曾祺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