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观后感继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开播广受赞誉之后,近日芒果 TV、湖南卫视又推出了《中国》第二季,其题材正面、叙事宏大、 制作精良、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首集《惊变》以李白、杜 甫二位诗人的经历切入,映照大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观后感继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开播广受赞誉之后,近日芒果 TV、湖南卫视又推出了《中国》第二季,其题材正面、叙事宏大、 制作精良、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首集《惊变》以李白、杜 甫二位诗人的经历切入,映照大唐帝国的历史与文化风貌,再现中国 故事中的文化原乡。
纵观杜甫的影视作品视觉呈现发展历程,最早关于杜甫的纪录片《诗 人杜甫》由新影公司于1962年完成,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所 拍。2020 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简 称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片名借用了洪业先生所著的“西方世界第一本杜 甫传记”的书名。此外,该片更有一众学者加持,如哈佛大学汉学家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洪业传记中文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祥波等。此片在海外语境中向西方观众介绍杜甫和中国文化,好评 如潮,可见杜甫的世界文学意义。
如果说BBC的《杜甫》一片是传统意义的纪录片一人物、历史、实 景、主持、访谈几大要素无不齐备的话,那么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中对杜甫形象的展示特点,则是代表着当下纪录片的新“画”风。文图 学视镜,以“观看”为出发点而“认知”“感知”,继而有所“判断”“辨识”, 终而付诸“行动”“审美”。以情境入人境,体察生活,品味人生,探索 世界,创新激活历史展现中华思想源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纪录片不断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不乏 轰动一时、万人空巷的时政片。这些纪录片从历史或文化反思的角度 切入,涉及改革开放等宏大主题,关注当下政治,其叙述方式多是叙 述加议论,亦不时邀请重量级访谈嘉宾指点江山,议论纵横,再配以 相关图片或画面。
从“文图学”倡导的“”呈现形式来看,纪录片《中国》第 二季的表现形式一脉相承。该纪录片不用访谈嘉宾,偶有外景,画面 多具舞美性质,涉及相关历史人物则用“情景再现”形式,人物之间不 设对话,而辅之动作或表情、配以画外之音推动叙事,这一形式或可 称之为“原址重建”,这是较之以前的政论片或纪录片的推陈出新的地 方。
从吸引受众的角度考虑,文化类纪录片要从观赏性入手来吸引更广泛 的观众人群,文图互动、原址重现正是这个时代的“新宠”,以沉浸式、 剧情式、反思式的纪录片叙事完成这一魅力的赋予。纪录片《中国》 第二季色调近似油画,画面之唯美,大大超出以往任何以杜甫为题材 乃至其他绝大多数的常规纪录片。
李白、杜甫的同台亮相,布置于《中国》第二季的开篇,实则有多重 文化意义。二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传统文化精神的“双子星座”,更 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典范代表,他们在美学上呈现出 不同风格,在个性上也各有其鲜明特征。
在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中,李、杜是分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诗 人,而置于全球文化语境中,二人也是英语世界译介最充分的中国古 代作家代表。以此来彰显中国古代史、文学史、文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