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两篇
《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1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最让人惊叹的变化何在?变于制度,这是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唐帝国的鼎盛年华源于唐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
《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两篇
《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1
唐代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最让人惊叹的变化何在?变于制度,这是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大唐帝国的鼎盛年华源于唐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这个稳定器在李、杜代表的中国古典文明臻于顶峰之时发生动摇,不仅仅是人才选拔制度在动摇,及至天宝年间,维系大唐百余年安稳与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都在动摇。
《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惊变》就是通过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遭际,来呈现由盛转衰的大唐命运,从而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彰显一种反思精神和文化自信。不世之才李白,因非廊庙具而被赐金放还;杜甫的命运更与良性的制度设计被权臣操控相关,也更切合本集主题。权相李林甫操纵当年有道科考试,阻止士人晋升通道,糊弄古稀皇帝唐玄宗,从而让杜甫等众多考生名落孙山,由此揭示这是大唐盛世可能不再的转捩点。
一种良性的制度性设计被权臣不动声色地操弄架空,看似一切都符合程序正义。佞臣欢呼,圣上英明,野无遗贤;皇帝自信天下英雄已尽入吾彀中,太平盛世,能不能万代延绵?而一众考生起初自认倒霉不是栋梁之才,但旋即怀疑执政黑暗,对大唐政治心生不满。深刻危机已是四面楚歌,爆发时间只在朝夕之间。这样的思考和表述抓住了宏大叙事的要害。安史之乱的爆发仅仅是一个表象,唐代由盛变衰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失序。权臣操弄,说明皇帝昏聩,这一角度的选择非常用心,也是对历史的准确解读。中国文化最辉煌的时代,我们仍然保有反思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第二季的议论颇具诗化特征,弥漫着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抒情传统。充溢全篇的散文诗般的语言,既让人伤感,更让人思索: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安史之乱,是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显见的拐点。这也是一个文化的转折点。诗人们开始超越一己之穷达,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在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下半段进程的重要线索;诗,不再只是闲情雅兴的抒发,它成了历史的记录;他让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为诗的主角,将史写成了诗。每一句诗,都如同一柄利刃,刺痛人心。它们是杜甫创作里程上的丰碑,也是历史深处永远的伤痛。
这些表述都是对杜甫的人文情怀和诗歌价值的精准把握,在温润抒情中寓以理性思考。用诗意调性来阐释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天翻地覆的大变局中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变化,重返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的文化原乡,在现场进行原址重建等,这对出品方的才华与视野都是极高的要求,他们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努力上非常值得肯定与信赖。
《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纪录片不断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八十年代,不乏轰动一时、万人空巷的时政片。这些纪录片
《中国》第二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两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