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 ( atrial fibrillation ,AF) 和心房扑动 ( atrial flutter ,AFL) 是临床上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AF 和 AFL 的发生率随着年龄l, 2019;25, 336-340
Iks
伊布利特通过上述机制达到延长心房和心室心肌动作电位时限 、延长 QT 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 ,从而终止 AF 和 AFL 转复为窦性心律 。
回顾性分析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
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资料
2019-8~2019- 05 h~89d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患者共45例,其中房颤32例,房扑13 例。
入选患者的基本情况
入选 45例患者
其中男 27 例 ,女 18 例,
平均 ( ±) 岁 ,
房颤 32 例 ,
房扑 13 例 。
病例入选标准:
①心电图明确诊断的房颤、房扑患者,房颤/ 房扑的持续时间 ≤89d ,
②年龄18~80岁,
③ 体 重≥60 kg ,
④应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须停药5个半衰期
⑤血清 [ K + ] ≥ mmo l /L。
病例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 ;
②心功能 ≥Ⅲ级 ;
③病窦综合征或心室率 < 50 次/ min ;
④Ⅱ 度或 Ⅱ度以上房室阻滞 ;
⑤有尖端扭转型室速病史 ;
⑥收缩压 < 90 mm Hg 或 > 180 mm Hg ,舒张压 < 50 mm Hg 或 > 110mm Hg ;
⑦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未控制的甲亢;
⑧QTc ≥440 ms 。
药物
富马酸伊布利特注射液 (安徽产)
规格 1 mg∶10 mL
给药方法
在心电、血压监测下于 10 min 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 1 mg,如给药后 10min 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 1 次 。
停止给药标准
①转为窦性心律 ;
②QTc > 550 ms ;
③心室率 < 50 次/ min ;
④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
疗效评价
有效 :
①给药开始后90 min内转为窦性心律(包括成功转复后又复发者)。
②房颤或房扑在给药开始后90 min至4 h转为窦性心律者。
疗效评价
无效 : 用药后未转复 。
安全性评价
①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 ;
②其他不良事件 ;
转复疗效
●房颤组有20 例转复 ( %) ,12 例未转复 ;
●其中48小时新发房颤12例,9例成功转复,转复率75 % 。
● 13例房扑11例转复, %。
●所有转复患者均于30-35分钟内转复,最短4分钟转复,平均转复时间为 ( ±) min ,
药物的不良反应
静脉应用伊布利特后 4 h 内:
● 2例发生短阵室速 ,
● 10例发生频发室早 ,(%)
● 2例发生室内差异传导,
● 1 例转复后发生短暂窦性停搏。
均未处理自行消失 ,
转复成功率
●本组观察到 , h~89d的 AF 和 AFL , % %。
● 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表明 ,伊布利特可以成功转复 AF 和 AFL , AF 的转复率达 30 % ~60 % ,AFL 的转复率达 50 %~90 % ,
转复时间
● 27 例 AF 和 ± ,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
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
●,用药后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
● Anton celli R,报道一组(29例)大于80岁房颤患者,依布利特的转复率为76%,%。
● Gowda报道一组(32例)年龄大于65岁房颤患者,一例发生 TDP,一例发生非持续性VT。
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本组患者中,有2例应用可达龙、4例应用心律平后,未转复,改用伊布利特后转为窦性心律,6例患者,QTc均有所延长,但小于440ms。
●有研究证明,应用IC类药物的患者应用伊布利特和没有用IC类药物的患者一样有效,不良反应率也没有升高。
●严格掌握适应症,联合应用可达龙也是安全的。
结论
2. 转复起效快
3. 转复成功率高
4. 转复房颤成功率优于普卡胺和索他洛尔,与胺碘酮相似,转复房扑成功率是胺碘酮的3倍
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