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潘发顺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点内容,教学难点通常是指教师难以讲解清楚,学生难以掌握、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例如概念、定律、公式、法则等抽象内容。教师欲要攻破难点,就要先找准教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了规律,并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难点。
二、注重联系,分析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新知识和旧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新知识由旧知识发展而来,旧知识则是新知识的基础和起点。教师要注重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分析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和衔接。
例如,有些知识点比较相似,教师就要分析知识的共同点;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组合而成,教师要对其关联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使学生在逐层的分析推进中,攻克教学难点。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小数,对小数有了初步认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其教学难点则是运用小数的性质解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先对整数的数字进行读写练习,随后展开读写小数的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三个小数:、、,让学生尝试读这些小数,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轻松读写小数。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感到不解,教师进行引导:、、?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教师让学生举手回答:,,,分别用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来表示。学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长度,发现都是一样长的。随后,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这几个小数,看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大小又有什么变化。学生仔细观察,经过讨论,总结出小数的一个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成功总结出概念,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三、引导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绝非易事,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光是听教师讲解,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探究,让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在自主探究中,提高教学成效,突破教学难点,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理解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小红同学上学的路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走哪条路最近。学生开始讨论,认为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教师引出知识点:另外两条路恰好是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中间的路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因此,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教师给出了四组数据,让学生按照数据剪出四组长度的纸条,再使用这些纸条摆三角形,学生积极操作,发现6、7、8和8、11、11能摆成三角形,而3、6、10和4、5、9则无法摆成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在什么长度下不能摆成三角形,引导学生自
浅谈小学数学难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