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高中语文课例设计
目的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构造,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孟咬文嚼字高中语文课例设计
目的要求: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构造,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孟石。
预习解决:1、给以下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以下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假设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构造,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以下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提醒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答复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精品文档请下载)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
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假设隐假设现之中。根
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③以下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此它
具有不确定性.
B、和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
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假设不
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擅长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
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和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精品文档请下载)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
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认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
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精品文档请下载)
③“套板反响”的本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假设老是倾向“套板反响”,他就根本和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课例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