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慨;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照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那么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那么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那么触景生情,一那么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那么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和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赏析杜甫《春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