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
养殖后的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其本身也是引起水域的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采用小水体、高密度的饲养方式〔如池塘养鱼、工业化养鱼等〕,其废水中的有机物含量更高,但目前绝大局部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二气方式有:射流布气、扩散板布气、叶轮布气、加压溶气〔即加压下强制空气溶解于水中,然后突然减压,便产生众多微小气泡〕等方法。
*
精选
气浮法的优点是:
1.气浮设备的运行能力比沉淀池高。一般只需15~20分钟,即可完成固液别离,其占地面积小,效率高。
2.采用气浮法可以消除污泥膨胀问题。这对后续水处理装置——过滤曝气池的正常运转十分有利。
3.气浮时向水中曝气,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同时又去除了水中的外表活性物质及臭味,为后处理,特别是好氧性微生物的处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4.对低温、低浊、含有藻类较多的水源,采用气浮法比沉淀法可取得更好的净化效果。
*
精选
气浮法的缺点是:
1.设备的电耗较大,~。
2.设备维修管理工作量增加,特别是释放器或减压阀容易被堵塞。
3.气水别离出的浮渣怕大风、大雨袭击,因此气浮设施必须安置在室内。
4.气浮法只适用于去除水中疏水性固体物质〔即与水的润湿度较小,如油珠等〕,而对亲水性固体微粒那么需要加投浮选剂、混凝剂。
*
精选
〔五〕过 滤
过滤是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中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可以作为养殖用水的预处理,也可作为养殖用水的最终处理,如工厂化育苗循环用水的处理等。
过滤是使水通过具有孔隙的粒状滤层〔如石英砂等〕,使微量残留的悬浮物〔如胶体絮状物、藻类、细菌等〕被截留,从而使水获得澄清。
1.过滤的工作原理
养殖用水中残留的细小悬浮物质,其粒径一般比滤料间的孔隙小,为什么能被滤料截留?目前认为滤料能使杂物与水别离,同时存在以下三种作用:
*
精选
①机械筛滤作用:
将滤料看作筛子,粒径大于孔隙的首先被截留,于是孔隙度变小,后续的细粒径悬浮颗粒那么相继地被截留。
②沉淀作用:
将滤料看作类似层层叠起的多层沉淀池,利用其巨大的沉淀面积截留水中的微小颗粒。
③接触、絮凝作用:
将滤料看作接触吸附介质。当水在滤料孔隙中曲折流动时,使微粒杂质与滤料颗粒有很多的接触吸附时机。由于滤料颗粒外表对杂质具粘着吸附作用,就能截留杂质。虽然由于水流的冲刷,会使杂质从滤料表层脱落,但脱落下来的杂质又会被下层滤料所截留。
*
精选
2.影响过滤水质的主要因子
水产养殖对过滤水的要求是:水量大、滤速快、出水量大,水质符合养殖标准。因此,养殖用水的过滤池都是快滤池类型。影响过滤水质的主要因子有穿透深度、滤速、滤料种类、粒径与级配、滤层厚度、孔隙率、垫层等因子组成,此外,上述因子还与水源或废水的本身的污染程度有关。
〔1〕穿透深度 当养殖用水穿过滤层,自表层向下层过滤,至某一深度,其水质已符合要求,该深度即为穿透深度。滤速越大,穿透深度越大,滤层中杂质分布越均匀,下层滤料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2〕滤速 单位时间内单位滤面上的过滤水量称为滤速〔m3/m2·h〕。对于养殖用水,过滤池的一般滤速为5~12 m3/m2·h为宜。
*
精选
〔3〕滤料种类、粒径与级配 滤料是完成过滤作用的根本介质。良好的滤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 滤料不能溶于水,与水中的污染物质不起化学反响,不产生有害或有毒的新污染物。
②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机械强度不够的滤料会在过滤池反冲洗时因滤料颗粒不断碰撞和摩擦而生成粉末〔如活性炭等〕,随水流失,造成滤料损耗。而在过滤时又会聚积于滤料表层,堵塞滤料孔隙,增加水头损失。而且滤速过大,也容易穿透滤层,恶化出水水质。
③滤料要有适当的级配和足够的孔隙率 所谓级配就是各类滤料的粒径范围以及在此范围内各种粒径数量的比例。
*
精选
所谓孔隙率是指滤料孔隙体积与整个滤层体积〔包括孔隙体积与滤料体积〕的比值。孔隙体积就是滤层的蓄水能力。滤料粒径越大、颗粒越均匀,其孔隙率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孔隙率大,水头损失小,其滤层的含污能力大。
*
精选
~1mm的黄砂。
那么其过滤速度变慢,出水水质较好。但水头损失大,水的穿透深度小,下层滤料就不容易发挥作用,而且黄砂滤料的孔隙容易堵塞,滤池的工作周期短。
上表中如果表层不用石英砂,全部改为煤渣。
那么其滤速加快,
第八节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